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视域下的文化自信内涵与路径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us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摘要: 文化自信,作为国家与民族精神的基石,其内涵的丰富与深化,离不开对多元文化智慧的汲取与融合。在这一探索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与路径。从此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文化自信的哲学基础、实现路径及其时代价值,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Cultural confidence, a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national and national spirit, the enrichment and deepening of its connot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absorp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cultural wisdom. In this explor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provides us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path. From this perspectiv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eply explore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value of The Times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文章引用:王佳琪.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视域下的文化自信内涵与路径[J]. 哲学进展, 2024, 13(10): 2680-268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10398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成为常态[1]。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其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如何保持并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 文化自信的含义及其与哲学自信的关系

2.1. 文化自信的哲学含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深邃且富有哲理的概念,其哲学含义体现在多个层面。从最基本的定义来看,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这不仅仅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豪,更是一种对未来文化发展的信念和期待。

首先,文化自信体现在对文化传承的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其历史积淀的产物,是民族灵魂的体现。文化自信要求人们尊重和珍视这些文化传统,因为它们蕴含了民族的智慧和历史的精髓。只有深刻理解并尊重文化传统,才能建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

其次,文化自信也是对文化创新能力的肯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文化自信不仅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要鼓励文化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能力是推动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此外,文化自信还体现了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文化是活的,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能够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适应和调整。文化自信要求人们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相信文化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3]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自信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它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自信,更是一种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遵循。文化自信要求人们以开放、包容、创新的态度面对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有对未来的期许和追求。

在文化自信的构建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间的内在联系。文化自信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支撑着文化自信。这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自信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各种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同时也能够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的哲学含义包括对文化传承的尊重、对文化创新能力的肯定以及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等多个方面。它是人类对自身文化价值和发展前景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与交流的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4]

2.2.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哲学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这种自信不仅仅是对文化传统、文化现状和文化发展的肯定与认同,更体现在对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上。作为文化的核心,哲学相对而言更为远离社会存在,恩格斯认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5]。”他举例指出:“从十五世纪中叶起的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在本质上是城市的从而是市民阶级的产物,同样,从那时起重新觉醒的哲学也是如此。哲学的内容本质上仅仅是那些和中小市民阶级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过程相适应的思想的哲学表现。”因此,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哲学自信。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它关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观念不仅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而且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拥有坚定的哲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关键。

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宝库,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观念、法家的法治精神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特点,也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6]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和哲学思想交流融合日益频繁,这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也带来了挑战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和增强哲学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坚定对自己的哲学思想的信仰和自信,才能更好地吸收借鉴其他文化中的有益元素,推动自身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坚定哲学自信,首先要深入挖掘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深入学习和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增强哲学自信。同时,哲学自信也体现在对不同哲学观点的包容和理解上。在多元化的世界中,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观点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我们要学会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其他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内涵[7]。此外,哲学自信还要求我们不断推动哲学的创新和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哲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开展文化交流、保护文化遗产等措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自信和自觉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上,也表现在对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上。

总之,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哲学自信。坚定哲学自信是我们面对全球化挑战、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和要求。只有深入挖掘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包容和理解不同文化中的哲学观点,不断推动哲学的创新和发展,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是哲学自信的基础

3.1. 哲学自信的本质

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思想观点,这些观点或相互对立,或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哲学世界。哲学的包容性允许这些不同观点的存在和发展,为哲学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各种哲学流派如繁星般璀璨,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主张。哲学的包容性使得这些流派能够并存于哲学史上,相互竞争又相互启发,推动了哲学的发展进步[8]

哲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文化传统的影响。哲学的包容性使得不同文化传统中的哲学思想能够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哲学体系。

包容性是哲学自信的基础,哲学的包容性为哲学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哲学体系,能够容纳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流派,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种生命力和创造力正是哲学自信的重要来源。当哲学体系能够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元素,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时,它就会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和质疑[9]

哲学的包容性不仅为哲学自信提供了基础,还促进了哲学的创新发展。在包容性的氛围下,哲学家们能够敢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勇于挑战传统的权威和观念。这种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是哲学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也是哲学自信的重要体现。哲学的包容性还增强了哲学的社会影响力。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哲学体系,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认同感。这种共识和认同感是哲学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哲学自信的重要体现。当哲学能够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时,它就会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和考验。

3.2. 发展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角度来看,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个人、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我们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自豪,更是推动社会文化创新发展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文化自信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自豪。这种自信不仅源于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更在于文化本身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以及深远影响的社会价值观念,都是构成文化自信的重要元素。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为我们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中国传统哲学则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哲理,两者相结合,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更能激发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再者,文化自信也是推动社会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互鉴愈发频繁。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进而推动社会文化的创新发展。

最后,文化自信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的文明形象和精神风貌,还能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 发展文化自信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可以为发展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文化自信在现代社会中蓬勃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从马克思主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角度阐述发展文化自信的路径和方法。

4.1. 在理论层面的融合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辩证法中寻找发展文化自信的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辩证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均强调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与发展变化。通过理论比较与融合,可以增强我们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主要强调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反思和批判现实来推动社会进步。这一理论可以激发对当代文化现象的深入思考,从中识别出中国文化的优势与不足。而中国传统哲学,如《易经》思维注重变易、简易和不易的统一,强调事物的相互依赖和不断变化。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在文化自信的发展中,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此外,马克思哲学强调实践的观点,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合一”思想有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改变世界的重要手段。“知行合一”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10]。这一共同点可以作为理论基础,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促进文化自信的增强。

其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也存在契合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而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强调文化传统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其中“大同”思想、天下为公、民本思想等也都强调社会发展和民生改进的重要性。这种理论上的契合可以用来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有助于深刻理解和反思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轨迹,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11]

最后,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借助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视野,鼓励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与交流,理解借鉴其他文化中的优点,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中国传统哲学则非常注重人的内在修养与道德发展。例如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例如通过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自己的文化根基的认识。这种认知上的契合可以形成全面发展的观念,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共同进步,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4.2. 在实践层面的融合

首先,要创新社会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融合,这是文化自信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力量,认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根本上是通过人类实践实现的。中国传统哲学,如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则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理念。在社会生产、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强调和谐、中庸之道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12];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传统哲学的实践智慧相结合,能有效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创新。

其次,在教育和宣传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普及与传播。在教育体系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鼓励文化工作者和学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特别是结合现代科技,推动文化的当代转化与发展。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哲学教育体系,将两者的思想精华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机融入各级教育课程,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在学术研究领域,可以鼓励更多的跨学科研究,探讨两者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提高学术自信和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媒体、出版物、互联网等渠道,广泛宣传两者结合的思想,增强全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最后,要重塑价值观,提倡中正平和,倡导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宽容、理性相结合,通过这种平衡来塑造更加自信与从容的文化态度。融入人本主义,将马克思主义重视的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形成更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例如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能够加强文化认同,还能够提高文化自信。

4.3. 实践案例

首先在文化和文艺领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的文学、艺术思想结合,创作出更多反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文化产品。在中小学和高等教育中,开设专门课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内容系统地教授给学生。同时,鼓励学术界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撰写教材和论文,使理论研究成果能够在教育中得到应用。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戏剧等,例如,电视剧《大明王朝》中对历史和社会的辩证反思,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传统文化精神的结合,通过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现这种思想的魅力和实践意义,使其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和传播。

其次,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尊重和吸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智慧,例如民本思想、和谐理念等,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符合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使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这一融合过程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最后,要将公众参与到社会活动去,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讲座、论坛、展览等,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讲解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点及其现实意义。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推动乡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打造有特色、有活力的新农村,增强农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接受这种融合的思想;鼓励公众在社会实践中践行文化自信,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实际体验与认同。

5. 发展文化自信的前景

发展文化自信的前景是广阔且充满潜力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它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基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发展文化自信变得尤为重要。一个拥有强大文化自信的国家或民族,能够更好地抵御外部文化的冲击,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5.1. 国内前景

发展文化自信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这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加强文化交流和教育引导,以实现文化自信的持续增强和提升。

首先,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文化自信的发展将得到更多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这将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升国内文化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其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为文化自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而提升文化自信。此外,国内消费市场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也为文化自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将对文化产业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促进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最后,教育在培养文化自信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文化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5.2. 国际前景

发展文化自信的国际前景非常广阔。中国将继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首先,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愿意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促进了文化自信的国际传播。其次,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中国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文化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等方式,积极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好感度。这种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还能够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中华文化可以更加便捷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吸引更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喜爱。这也为文化自信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6. 总结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在当代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通过这一视角的哲学思考,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价值,还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 李军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J]. 云南社会科学, 2007(5): 71-74.
[2] 姜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问题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7: 28.
[3] 周丽萍.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 学理论, 2013(15): 187-188.
[4] 习近平. 《谈治国理政》(第1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5] 陈先达.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J]. 理论导报, 2015(7): 31-32.
[6] 张琳. 文化契合、文化融合与文化重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思考[J]. 哲学研究, 2013(7): 26-29.
[7] 王巍. “儒法合流”的历史逻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J]. 求是学刊, 2023(6): 21-27.
[8] 姜林林, 于泉蛟.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张力与融合——基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1): 76-79.
[9] 郭英敏.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历史考察与启示[J]. 学术探索, 2017(7): 127-135.
[10] 袁伟达, 李长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综述[J]. 现代交际, 2018(7): 224-225.
[11] 郭亚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融合与创新[D]: [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 华侨大学, 2018.
[12] 谢连生. 文化自信的哲学思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为视角[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8, 39(4): 7-1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