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民族工商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ath of Wuxi’s Ethnic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ulture
DOI: 10.12677/ojhs.2024.124045, PDF, HTML, XML,   
作者: 陈虹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关键词: 无锡民族工商文化百年传承Wuxi Ethnic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ulture Century Heritage
摘要: 无锡民族工商文化是指在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时代内容和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思想理念、社会心理,以及与之适应的社会文化系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新时代,探索无锡百年民族工商文化的形成历程,把握工商文化内核,探索工商文化传承路径是无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理路,也是推动无锡城市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Abstract: Wuxi’s ethnic industry and commerce culture is a kind of humanistic spirit, ide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time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m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Wuxi’s ethnic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the sociocultural system to which it is adapted. Culture is the blood of the nation and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people, the spiritual power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In the new era, exploring the forming process of Wuxi’s hundred-year-old national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ulture, grasping the core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ulture, and exploring the inheritance path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ulture are the practical ideas of Wuxi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Wuxi City.
文章引用:陈虹妍. 无锡民族工商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J]. 历史学研究, 2024, 12(4): 300-307.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4.124045

1. 引言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并深刻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无锡百年民族工商文化形成于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中,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和无锡地域文化的鲜明特点。大力传承无锡民族工商文化,不仅是无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为无锡经济社会提供持久发展精神动力的根本要求。

2. 无锡百年民族工商文化的内核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这里自泰伯奔吴以来,就开始由断发文身的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且发展出了崇文重教、重视工商的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无锡企业家们将实干与报国融入到锡城发展的血脉之中,将开放与创新刻进无锡的城市基因。

(一) 主动进取,永立潮头

主动进取,永立潮头是无锡民族工商文化的首要文化气质。伴随西方列强军事入侵而来的资本输入、文化输入,近代中国工商业的落后和工商文化的落后已经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在大多国人还处在迷茫困苦、惶惶度日的境况时,无锡实业家们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摆脱国弱民贫的困境,力图改变贫穷落后、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的工商业现状。在创业过程中,他们一直勇于挑战,敢于争先,充分抓住各种机会发展工商业,永立潮头,屡创佳绩。从明清时期四大码头的崛起,到开民族工商业先声,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再到民营经济的开拓创新,一代代锡商励精图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无锡工商业谱写出一篇又一篇绚烂华章。

1895年由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的业勤纱厂是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标志着近代工商业从此在无锡兴起,杨氏也成为无锡第一个创办工商企业的家族。1902年,朱仲甫、荣宗敬、荣德生创办了保兴面粉厂是无锡第二家近代企业。1904年,买办商人周舜卿在无锡开办裕昌缫丝厂,这是无锡最早的缫丝厂。从此,无锡民族实业家们就开始迅速扩大企业版图,发展实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苏无锡形成了棉纺织业、缫丝业、粮食加工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并相继崛起了以杨、周、薛、荣、唐蔡、唐程等六大家族集团为龙头的民族工商业群体。凭借着主动进取,永立潮头的精神,无锡民族实业家在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到1937年,无锡工业产值居全国第三,列上海、广州之后,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全国区域经济中心。

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永立潮头”的锡商精神,同样赋予了无锡企业家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20世纪70年代,正当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还处于低迷状态的时候,无锡的工商业者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机已经到来了。新一代的锡商继承老一辈实业家的进取精神,在已有的社队工业的基础上,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冲破思想禁锢和体制约束,在乡镇企业中推行“一包三改”,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综合改革,创造出独特的“苏南模式”,成功走出一条符合无锡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使得乡镇企业焕发新的生机。无锡大地上迅速崛起了一大批乡镇企业,形成了“四千四万精神”。这一精神与传统锡商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赓续传统,又体现了厚重的时代内涵。“四千四万”精神是无锡民族工商文化在人文精神层面的生动表现,是无锡民族工商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乡镇企业的发家之宝,也是传家之宝。无锡的乡镇企业也正是依赖这种精神的支撑才走在全国前列,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原江苏省无锡市的乡镇企业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县(市)之首,从1991年起连续三届蝉联“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一名,获得“华夏第一县”美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四千四万”精神不仅成为无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苏南乃至江浙地区开放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无锡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引发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革命”,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崛起和腾飞。被誉为我国乡镇工业领头羊的无锡乡镇工业,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为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减小无锡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跨入21世纪以后,无锡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同时,无锡民族工商文化赋予了无锡人永不满足,奋勇争先的智慧,使得决策层更具战略意识,以新科技革命为先导、新发展理念为引导、新产业形态为支撑开辟新赛道,让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无锡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

(二) 勇于变革,敢于创新

在近代,无锡能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能够最先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理念,能够成为科技人才高地和外向型经济的集聚区,能够迅速占得先机、走向国际,这一切都与工商文化勇于变革,敢于创新的精神特质密不可分。

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起步较晚,面临着设备落后,技术匮乏,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很多企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破产的风险。但是,无锡的工商实业家们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他们凭借着敢闯敢干的精气神,引进西方先进的机械设备,积极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不断创新变革。业勤纱厂的创始人杨宗瀚就很重视生产技术的改造,他曾设法派精干人员到上海英商老公茂纱厂去学习,偷取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诀窍,回来后结合本厂的条件仿造和改造[1]。荣氏兄弟也十分注重变革创新,荣宗敬常说,“茂、福、申新各厂得力于: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因之无月不添新机,无时不在运转;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庶几其能成功。”[2]他们在初办保兴面粉厂时,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无力购买价值10多万元的美国先进设备,只好采用英机和法磨合用,但荣氏兄弟抱着“设备力求其新”的理念不断更新机器设备,于1904年新添英国钢磨6部,改建新厂房,1909年,购置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美式钢磨18部,新添400匹马力引擎,1913年、1918年,两次添加设备,日生产能力已达8000包,其生产的面粉畅销国内外市场。

管理是任何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必不可少的核心动作,近代无锡民族工商企业家十分注重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通过有效的组织、规划、控制和领导等手段,革除企业弊病,保持自身先进性。1926年,由薛南溟创办的永泰丝厂从上海迁回无锡后,就由其子薛寿萱接手。他曾亲赴日本考察丝业发展状况,回国后深感在与日丝的激烈竞争面前,丝厂原有设备、管理等各方面已显得陈旧落后,产品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随后他对企业开展了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的不断改革,最终把永泰丝厂引上了较为完善的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的道路。随着技术、设备和原料质量的全面改进,薛氏各丝厂所产生丝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金双鹿”生丝的匀度全部达到了87分以上,其中最高者达到94分(相当于四A级丝),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3]

新时代,无锡工商企业家接续创新,积极探索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在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寻求突围,“改革创新”的转型发展脚步从未停歇。近年来,无锡的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生活和社会事业明显改善近年来,无锡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呈现出加速特征,已形成“七区一体、一体两翼”的区域城市化发展格局。

(三) 面向世界,开放包容

无锡民族工商企业家一直秉持着面向世界,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展现出无锡工商企业家的文化气度。正是秉承着这种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经营态度,无锡民族工商业才能在近代以来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封建压迫的恶劣环境中突破重围。这种开放理念,也为无锡民族工商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近代无锡工商企业家在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后,将眼光转向国外,洞悉国际大势,把握商机,积极革新技术,顺应世界市场潮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荣氏面粉厂趁此良机蒸蒸日上,将盈利全部投入扩大再生产,陆续创办新厂。据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1919年云:茂福新粉销之广,常至伦敦,各处出粉之多,无出其上,至是有称以“大王”者[4]。再如1929年10月,薛南溟担任中国丝业代表团主席,率团赴美国纽约出席国际生丝会议。期间详细调查各国产丝及美国用丝情况,并考察美国生丝交易所组织。回国后,他根据国际生丝市场的销售行情,将永泰原来销往法国作为织绸所用的直缫丝产品,改成销往美国作为织袜用的复摇丝产品[5]。1935年,美国风行丝袜,薛氏在纽约创办的永泰公司迅速反馈市场和质量要求,及时组织生产,并且向许多丝织厂送去小扎样品,面议产品规格,签订供货合同,从而拓宽了永泰厂丝在美国的销路。

在改革开放初期,无锡工商业面临设备落后陈旧、产品老化、市场竞争力下降的问题,为了摆脱困境,无锡企业家将眼光转向国外,开辟出一条吸引外资、合资合作经营的道路。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国际市场,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例如由申新三厂演变而来的无锡一棉,就在改革开放初期与中国香港长江制衣集团下属的中国香港黄浦江纺织有限公司签约开展来料加工补偿贸易,这是该年度全国纺织行业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也是江苏省在1979年的第一个外资项目。通过这个项目,无锡一棉利用外资,从瑞士、日本、意大利、德国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纺纱设备和织造设备,新建了纺、织车间[6]。除此之外,纺织厂还与日本东亚纺织株式会社、日本日绵东韩株式会社等达成合作,有效利用了国际资金,也引进了先进技术,开辟了国际市场,为无锡棉纺织业改革开放后的率先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外资的进入开始改变着无锡的产业格局和经济形态,缓解了当时企业建设和生产的资金短缺,也带动着国内的配套资金一同运转起来,活跃了整个国民经济链条,也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诱因[7]

新时代,无锡民营经济持续深化无锡民族工商文化的开放理念,注意开辟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在轻工、纺织、机械、服装、医药等领域取得一定优势的条件下,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企业集团,到海外去投资设厂。江苏新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红豆集团有限公司、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也坚持对外开放,培育发展动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新发展,提高制造水平,扩大产品出口,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

3. 无锡民族工商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无锡民族工商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是无锡历史文化的瑰宝,潜移默化无锡的社会的历史进程,对当地的工商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推动苏南地区近代化发展的有力引擎,是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 为无锡民族工商业持续发展凝心铸魂

无锡民族工商文化为无锡民族工商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与智力支持,工商文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已成为无锡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宝。无锡民族工商业能够在近代快速崛起,蓬勃发展至今与无锡良好的民族工商文化氛围密不可分。在西风东渐中逐渐形成的民族工商文化成为工商业者实践活动的道德指针,这种文化已经不是空洞虚伪的传统伦理说教,也根本区别于唯利是图的思想观念,对于规范工商业者的行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直到今日,我们在无锡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进程中仍可以窥见无锡民族工商文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近代以来,主动进取,敢于创新的无锡实业家们十分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灵活地开拓自己的商业版图,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角逐中,高瞻远瞩,使得无锡最终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六大工商名城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商业者积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即“四千四万”精神,这既是乡镇企业的发家之宝,也是传家之宝。无锡的乡镇企业也正是依赖这种精神的支撑才走在全国前列,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原江苏省无锡县的乡镇企业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县(市)之首,从1991年起连续三届蝉联“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一名,获得“华夏第一县”美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四千四万”精神不仅成为无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苏南乃至江浙地区开放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在当代,工商文化的传承使得无锡能够不断开放胸怀,创新思维,以国际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正成为江南地区支撑新一轮经济体崛起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 为无锡近代化进程提质增效

无锡的工商文化不仅带动了无锡经济的发展,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推动着无锡近代化的步伐。在民族工商文化的影响下,上世纪,无锡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达的水网交通,延续传统的手工业和农副业,发展起以面粉、缫丝、纺织为主的实业,奠定了无锡近代百年民族工商业的基调。工商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无锡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得益于无锡民族工商企业家回报社会,造福乡梓的理念,无锡在近代以来曾经涌现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缫丝大王”“电气大王”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实业巨子,是无锡近代实业家群体的典范与缩影。他们大多勤俭朴实、低调内敛,倾力回报乡梓,反哺社会,积极参与城市规划与建设,追求政治进步,在具体行动上表现为架桥修路、兴办学堂、兴修水利、辟建园林等。例如“煤铁大王”周舜卿在家乡南蠡港西岸,购置了100多亩土地,辟街道,建市屋,造桥梁,设店铺,办学堂,逐渐形成了一条“十”字形、长300多米的新兴街镇。1902年,这座街镇初具规模,被命名为“周新镇”,意即“周家新造的街镇”。荣德生与胞兄荣宗敬共同创建的荣家企业,是旧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集团。荣德生一生在无锡兴办的大量近代事业,从多方面推动了无锡城市近代化进程。在他60岁的时候,地方报纸这样评价:“邑人荣德生君,为我国实业界巨子,手创事业以面粉、纺织等厂遍布国内,其生平尤热心公益事业,创学校,辟公路,建桥梁,造福地方,阖邑称颂。”[8]这些工商企业家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使平民百姓得以同享物质财富与现代文明的成果。这种心系乡梓,回馈社会的情怀在新时代依旧是无锡发展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引领带动全社会正确处理家与国、个体与群体、义与利、当前与长远等关系,为无锡各项事业注入强大正能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无锡人口逐步向小城镇集中,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公共交通、金融、教育、医疗等随着经济进步得到同步发展,居民生活和社会事业明显改善。2009年,无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10元,在30年时间里分别增长68倍和61倍。农村和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1978年的18.2平方米和6.7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7.7平方米和33.4平方米。无锡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12岁,在30年时间里增加了近5岁,幸福感进一步增强[9]

当今,为了赓续工商文化基因,砥砺产业强市之路,无锡积极把握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的动向,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中国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浪潮,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勇立潮头。在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新征程上,新时代的锡商迎风击浪、勇立潮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作出应有贡献。

(三) 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筑基培元

从三掷千金的“陶朱遗风”到“实业大王”点燃民族工商业星星之火;从“四千四万”精神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无锡民族工商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工商经济蓬勃向新的驱动力,构成了无锡这座工商城市最鲜明的气质和风范。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现代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无锡民族工商文化在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中持续凝练创新,构成贯穿无锡城市发展的底色,为这座城市不断克难奋进提供精神力量。

无锡民族工商文化,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而且深深影响着无锡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无锡人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一方面,民族工商文化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认知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工商精神引导人们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无锡民族工商文化在保持商业文化重商传统及追求功利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吸收了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人格,形成无锡民族工商文化的独特风格,营造出义利兼顾、诚信友善、开放创新、务本求实的商业文化氛围,对无锡人民的性格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锡民族工商文化是无锡谋求更大发展道路上的精神内核,也是塑造无锡工商名城的肥沃土壤。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无锡工商文化不仅为经济建设提供深层精神动力,更有助于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

4. 无锡民族工商文化的创新路径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接续,无锡百年民族工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深厚底气,是建设文化无锡,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0]。新时代传承无锡民族工商文化需要加强培育历史观,谨防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宣传与引导,将工商文化精神融入公众认知,根植民众心田,蔚成社会风习,使之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动力。

(一) 守正创新

无锡民族工商文化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文化系统,在其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更新、超越,显现出优质文化良好的兼容性和开放性。铸造文化,发展文化,依靠文化,这是无锡城市发展的巨大财富。传承工商文化不仅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使其在与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实现互动发展,通过存优去劣、扬长避短来实现工商文化的重构和提升,这是全球视野下一种先进文化所需要的姿态和胸襟。

中国式现代化的无锡,是江苏乃至全国工商文化建设先行区的先行军。无锡正坚定不移地走好工商文化的“坚守、传承、创新”之路,保护工商遗产,发掘红色基因,赋能创新之源,致力于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型,致力于打造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站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无锡正树立更高标杆、展现更强担当,发扬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精神,厚植民族工商文化情怀,沿着产业强市这条路昂首阔步、行稳致远,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展现新时代工商名城、文化名城的风采。

在当代,工商文化的传承使得无锡能够不断放宽胸怀,创新思维,以国际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形成了以城市群为团队的规模化、超常规发展,共同迈进后工业经济时代。在新时代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兼具王者大气与包容创新的工商文化,正成为江南地区支撑新一轮经济体崛起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 品牌赋能

工商文化是无锡的宝贵文化资源,为无锡人民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无锡在城市发展中,以城市的环境、资源、历史、文化、经济和人文为依托,发挥无锡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优势,展示工商名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发展个性,将有助于打造无锡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充分继承无锡工商文化的精神内核,积极发扬民族工商文化传统,努力培育融合历史精华与现代气质的城市精神,才能更好地培育独具特色的无锡工商名城气质。同时,要将新时代的智慧思想融入工商文化当中,赋予工商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工商文化完成一轮又一轮的新陈代谢。

要在传承工商文化的进程中,推动塑造无锡工商名城的魅力形象,激发城市内生动力,发挥无锡市经济发达、创造力强的优势,力争将无锡建设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汇聚体现文化力量的城市精神有助于引导市民形成关于城市发展的共同愿景和价值目标,并以此为精神支柱,营造互助和谐、奋发向上的良好城市风貌有助于激发人们对于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荣誉感,充分调动市民群体参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 开放交流

文化就是人民提高生活品质的内在需求,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绵延承续的动力源泉。站在全面建成现代化、实现中国梦新的历史起点上,无锡实业家要想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锡商的共同梦想,就要饮水思源,富而思进,努力继承锡商精神,履行新时期的社会责任。

回望那些被历史风尘淹没的故人旧事,锡商们尚德向善、重教崇文、开拓创新、勇于创业、善于经营、乐于育才以及积极报效国家、造福桑梓的形象仍历久弥新。在他们的身上,折射出的伟岸人格和文化精神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近代无锡实业家们秉承着诚实守信、义利兼顾,的经营理念和价值策略,继承了“重商”和“守德”的文化传统。他们兴办实业获利后在家乡兴办学校、修建公路、建造园林,为无锡文化事业、社会发展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体现了义利兼顾、饮水思源的处世原则。这也正是无锡工商文化的深层内涵,并逐渐积淀成为无锡的文化共识。

5. 结语

回顾无锡百年发展历程,工商文化始终是无锡一抹鲜亮的底色。当前,无锡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传承无锡百年民族工商文化正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的新探索。无锡工商文化作为一种优质文化资源,在诸多层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内在动因。深入挖掘工商的当代价值,使之为今日提升软实力服务,还需要不懈努力和文化的自觉行动。无锡应更好挖掘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之与世界、时代接轨,更好为民众精神需求服务,顺应时代潮流和民心趋向,让民族工商文化在不断扬弃更新中,持续为后世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冯丽蓉, 林本梓. 吴地实业家[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 8.
[2]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 中华文史资料文库 第12卷 经济工商编[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6: 20-12.
[3] 王敏毅. 史志鉴探说[M]. 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00: 299.
[4] 荣德生. 乐农自订行年纪事[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86.
[5] 高国强, 蔡贵方. 吴文化名人谱 无锡编[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338.
[6]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中国棉纺织行业2019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0: 326.
[7] 庄若江. 工商脉动与城市文化以无锡为例[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6: 143.
[8] 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无锡市建设委员会, 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江苏文史资料 第92辑 无锡文史资料 第32辑 无锡城市建设[M]. 南京: 江苏省政协文史编辑部, 1991: 11-12.
[9] 吴敬琏, 黄少卿. 无锡经验——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个案研究[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0: 11.
[10] 习近平.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 人民日报, 2023-06-03(00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