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中国互联网络资讯中心(CNNIC)于2020年8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20年六月,全国已有10.11亿的网民,因特网的发展,使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便利,与现实的关系日益密切[1],但是现有的大多数文献都集中于讨论网上的消极行为[2],在网上,我们不仅面临着大量的网络欺诈等不良情境,而且还面临着网络的利他性[3]。“互惠”是指在不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网络虚拟社会中,帮助者自发地帮助别人[4]。所以,探讨其内在的影响机制,对其正面意义的实现,以及建立一个文明的、和谐的社会,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随着科学的发展,网络已融入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大量活动也都从线下转到线上,助人行为也是如此。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助人现象和情景相比,目前发展迅速的网络环境下的求助及助人行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真实情况下的助人行为与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差异,本文从施助者和受助者的角度出发,探讨感恩与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文还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操纵两种情绪状态(感恩、负债感),探究其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其所表现的影响的差异。
1.2.2. 实践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其自身信息的便捷性、全面性等特点,使得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网络在日常生活中越发显得重要。随着网络使用的日益低龄化,大学生使用网络越来越多,并且成为网络助人行为的研究代表,同时也是探讨网络人际信任的主要群体。本研究期望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探讨感恩和负债对网络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以使其更好地通过网络进行线上助人行为;第二,探究不同因素对网络助人行为影响效果,进一步分析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以此来针对网络助人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感恩的研究概况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情感特征,人们会感激外界援助行为,从而对日常生活产生感激之情[5]。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引进,国外学者对“感激”一词也产生了疑问[6]。当代感恩理论包括情感体验理论、情感认知理论、扩展理论、道德情感理论四大理论。本文在道德情感理论和道德扩展理论的基础上,探究分析了感恩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道德情感理论认为,感恩是一种能促使人们产生道德行为的道德情感。而道德扩建理论将感恩放进了扩建理论的框架中,一个人的积极的情感经历能够使一个人的身体得到长期的益处,这种益处不但能改善他的身体状况,还能使他的身体得到更多的改善,并且能够使他的社交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2. 负债感的研究概况
“负债感”这个词通过英文“indebtedness”翻译而来,负债感是个体在主观上感受到因为利益偏向自身的负责任心理状态,倾向于通过补偿等手段来恢复心理平衡,消除自身的不适感。Greenberg指出,债务意识即负债感是一种有驱力性质的职责或义务,越是强烈的负债感意识,个人的不安和觉醒程度就会愈高,就会产生更多的行为动机去降低负债意识[7]。魏晓华认为,欠债能让个人对恰当的回报更加敏感,从而克服因失衡而产生的不适[8]。负债感的产生原因有四个:报酬施助者、感受回报的义务、体验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道德准则的遵守。
2.3. 网络助人行为的研究概况
网络助人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过程与机制较为复杂。网络中的积极行为有很多种,如:网络亲社会行为、网络利他行为、网络志愿行为等;网络助人行为与上述概念相似,但其外延更小,仅是其中的一种积极的行为。本文将其界定为:在网络中,个人自发地帮助他人。已有的研究探讨了诸如自愿捐赠、志愿服务等行为[9]。近年来,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发展,助人行为的研究开始从现实情景向网络情景开始转变。首先对网络技术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积极情绪与网络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相关性。另一些研究者则通过故事启动范式,发现同情心对网络利他行为有促进作用。
此外,研究者还研究了助人者个体特征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利他观念、自我效能、冲动性、亲社会价值观和性别对网络助人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与国外相比,国内对网络助人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马晓辉、雷雳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与网络道德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网络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在网络亲社会行为中的作用[10]。
2.4. 感恩和负债感与网络助人行为的研究概况
感恩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情感,而负债感却是一种令人不舒服、不安的消极负面情感。此外,牛庆艳发现,感激是一种正面情感,而负债是一种负面情感,二者存在显著差异[11]。就助人行为而言,提供帮助的人和接受帮助的人都能感受到感恩之情,并且这种感恩能激励并加强其对社会相应的道德行动。McCullough等人相信,只有在接受帮助的人意识到帮助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他的感激之情就会引起对他的道德行动的认可[12];另外,由于受助者在接受帮助后,会有较强的报恩愿望,因而对其进行道德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效果;并且,感恩经历可以加强道德行为,由于接受方对施助者的感激或回报可以让受助者感觉自己被欣赏,并因此在未来有可能再一次提供援助[13]。
以往的研究发现,感恩与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关系[14],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相关研究上,针对感恩的网络助人行为研究相对较少。如今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感恩与其他情感因素(例如负债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是有区别的,Tsang认为,感恩高于负债感,原因在于负债感是对别人负有义务,与回避动机密切相关,而感激之情与亲社交动机联系在一起[15]。
Fredrickson提出扩建理论,它解释了个体是怎样被积极情绪影响而变得更加活跃的,它还解释了社会群体是怎样接受积极情绪的改造而日益繁荣的[16]。感恩不仅激发并强化受助者自身的社会道德行为,在个体层面上,以往的研究大多只考虑受助者或受助者中的某一方面,如国内研究多以受助者为对象进行实验设计。在受助者方面,McCullough等人指出,对施助者存在感恩的人,将来可能会帮助施助者,甚至陌生人[12]。而对施助者而言,当受助者受到感恩时,其行为也会相应地产生积极的改变。Grant和Gino做了一系列实验,结果显示,施助者在收到受助者的感恩回报后,再次帮助后者的行为显著增加[6]。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试图从施助者和受助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情景剧本实验范式,设计出不同的情景情景,以验证感恩在网络助人行为中的作用,并将感恩与负债感的影响区分开来。
2.5. 感恩对助人行为影响的研究方法
情节剧本任务是研究感恩如何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以往大多数研究根据这一实验范式,设计了不同的实验场景,以探讨感恩和负债感在助人行为中的作用。通过给被试者呈现不同情景的助人行为剧本,让被试者将自己代入成为情景故事中的主角,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恩惠和帮助,从而引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激之情,观察受助者的网络助人行为和倾向。这样的调查方式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变数的操控,但是情境试验往往会造成被试的“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并且有可能被社交认同所左右。真人互动实验是为了增强试验的真实性而进行的。一般都是由一名真受试者和一名假受试者来执行一次作业时,真受试者会有一定的难度,而假试者则能很好地协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对真实受试者的表现进行研究观察。但是在真人互动过程中,受试者对恩惠的认知难以把握,难以激发受试者的感恩情绪。此外,研究者提出了感恩日记、感恩冥想、感恩列举、认知再评估等干预策略。以张萍为例,运用认知重评的方法改变了受试者的感恩情绪,提高了他们的感恩体验水平[17]。
3.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3.1. 问题提出
以往的研究大多只考虑施助者或受助者其中的某一方,比如说国内多数研究大都是以受助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设计。相对来说,很少有将施助者与受助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且主要针对现实情景中的助人行为进行研究讨论,而针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同时,根据前人的研究发现,以前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协变量。因此,本研究基于先前实验所采用的研究范式,以网络助人观念为协变量,论述了感恩与负债感对网络助人行为及网络助人行为倾向性的影响,从受助者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感恩和负债感对受助者的影响的差异性。本研究重点探讨了对受助者的感恩情绪怎样影响其网络助人行为和倾向,以及感恩情绪作为一种积极情绪,与负债感情绪状态下对网络助人行为有什么区别和差异。因此,本文通过设置两个变量,即情绪状态(感恩、负债感)与网络助人对象(施助者、陌生人),考察感恩与负债感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
3.2. 研究假设
假设一:受助者在受到施助者无偿援助后,会产生感恩情绪,而当他们受到施助者的有偿援助时,则会产生负债感情绪;
假设二:在不考虑受助者自身网络助人观念的情况下,受助者在感恩状态下的网络助人和网络助人倾向明显比负债感状态下高;
假设三:相比于陌生人,受助者会对施助者做出更多的网络助人行为。
4. 研究方法
4.1.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 × 2被试间设计,其中自变量为情绪状态和网络助人对象,情绪状态分为两个水平即感恩与负债感,网络助人对象分为两个水平即施助者与陌生人。因变量为网络助人行为,协变量为网络助人观念。
4.2. 被试
将随机选取的136名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呈现一种网络助人实验情景,并根据对应的相关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
4.3. 实验材料
4.3.1. 控制材料
为了解被试对网络助人行为的看法以及个体差异,运用《网络助人行为量表》对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以《网络助人行为量表》为工具,测量网络助人行为。本研究使用郑显亮于2010年编写的问卷,共分为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分享、网络提醒四个维度,共计26个题目。
4.3.2. 实验材料
本研究情节剧本材料参照Tsang的研究进行改编[14]。
1) 情景剧本一(感恩–施助者条件)
设想你顺利通过理想学校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接下来开始着手准备考研复试,受疫情影响研究生复试形式改为线上形式,你想了解有关复试流程和相应的题目但是学校不提供历年复试真题,你一直想通过多方渠道打听获得但是未果,偶然一次机会,你在考研群里认识了该校直系学姐张某,你跟她诉说了你现在遇到的问题,她说她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愿意通过线上视频或语音的方式对你进行授课辅导和模拟面试演练。她明确表示她有过相同或者相似的经历,愿意无偿对你进行授课辅导。结果,在学姐的帮助下,你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模拟演练,在这次复试中你顺利通过并被理想院校录取。后来某一天你发现学姐张某在向你进行线上求助,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2) 情景剧本二(感恩–陌生人条件)
设想你顺利通过理想学校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接下来开始着手准备考研复试,受疫情影响研究生复试形式改为线上形式,你想了解有关复试流程和相应的题目但是学校不提供历年复试真题,你一直想通过多方渠道打听获得但是未果,一次偶然的机会,你在考研群里认识了该校直系学姐张某,你跟她诉说了你现在遇到的问题,她说她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愿意通过线上视频或语音的方式对你进行授课辅导和模拟面试演练。她明确表明她有过相同或者相似的经历,愿意无偿对你进行授课辅导。结果,在学姐的帮助下,你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模拟演练,在这次复试中你顺利通过并被理想院校录取。后来有一次你在考研群里看到有陌生人线上咨询该校的复试流程和知识点,这时你有什么感想?
3) 情景剧本三(负债感–施助者条件)
设想你顺利通过理想学校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接下来开始着手准备考研复试,受疫情影响研究生复试形式改为线上形式,你想了解有关复试流程和相应的题目但是学校不提供历年复试真题,你一直想通过多方渠道打听获得但是未果,一次偶然的机会,你在考研群里认识了该校直系学姐张某,你跟她诉说了你现在遇到的问题,她说她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愿意通过线上视频或语音的方式对你进行授课辅导和模拟面试演练。她表明可以对你进行线上授课辅导和面试演练,但前提是以后需要你帮个忙作为回报,等到她需要你的帮助时,她会再联系你。结果,在学姐的帮助下,你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模拟演练,在这次复试中你顺利通过并被理想院校录取。后来某一天你发现学姐张某在向你进行线上求助,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4) 情景剧本四(负债感–陌生人条件)
设想你顺利通过理想学校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接下来开始着手准备考研复试,受疫情影响研究生复试形式改为线上形式,你想了解有关复试流程和相应的题目但是学校不提供历年复试真题,你一直想通过多方渠道打听获得但是未果,一次偶然的机会,你在考研群里认识了该校直系学姐张某,你跟她诉说了你现在遇到的问题,她说她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愿意通过线上视频或语音的方式对你进行授课辅导和模拟面试演练,她表明可以对你进行线上授课辅导和面试演练,但前提是以后需要你帮个忙作为回报,等到她需要你的帮助时,她会再联系你。结果,在学姐的帮助下,你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模拟演练,在这次复试中你顺利通过并被理想院校录取。后来有一次你在考研群里看到有人线上咨询该校的复试流程和知识点,这时你有什么感想?
4.4. 实验程序
被试首先要填写《网络助人行为量表》,其总分为网络助人观念的指标,并将其作为协变量加以控制。其次,让学生随机阅读情境实验材料,设想自己是剧本中的主人公,并根据对应的情景作出反应。在被试开始阅读材料前,主试要求被试单独完成实验,不可交头接耳,以避免受试者互相影响。主试跟被试说明指导语:“以下是一则情景故事,故事的内容描述了主人公的境遇和心情,请您将自己置身于其中,如果您是主角,您将体验到以下哪一种情绪,请您作出判断,体验程度从1到5级依次递增,从‘完全没有’到‘非常强烈’,请根据您的情绪体验做出相应的选择。请注意:为了记录大家的真切感受,测试问卷采用匿名测试,选项没有对错之分,测验结果也不会给你带来任何负面影响,谢谢您的参与!”
最后,进行操纵检查和网络助人行为的检测。使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对被试在“感激”、“感恩”和“感谢”3个方面的得分进行了统计,以此测量被试的感恩情绪;负债感情绪通过被试在“觉得有义务回报”和“感觉有责任”2个项目的得分来表示;网络助人行为用被试在“这次我会尽力帮助他”和“若他以后线上求助,我会尽力帮助他”2个项目上的得分来表示。得分越高表明情绪状态和网络助人行为或网络助人行为倾向性越高。
5. 结果分析
参与实验的共136人,剔除了缺失的无效数据,剩余有效数据132份。通过表1可以得知,在居住地上,农村数量远大于城市,而情绪类别和助人对象上人数大致相同。通过实验操作检验,对132个有效数据进行了2 × 2的协方差分析。为了消除个体助人人格特征的影响,将被试在《网络助人行为量表》的得分作为协变量处理,并将各项指标的总和作为网络助人概念的分值,并进行了协变量分析。采用SPSS20.0对其进行描述统计与协方差分析。
Table 1. Describes the score of online helping behavior at different levels
表1. 不同水平下网络助人行为得分描述统计表
|
|
N |
M ± SD |
t |
居住地 |
城市 |
49 |
7.61 ± 2.070 |
−2.923* |
农村 |
83 |
8.57 ± 1.630 |
情绪类别 |
感恩 |
71 |
8.65 ± 1.700 |
2.995* |
负债感 |
61 |
7.70 ± 1.980 |
助人对象 |
施助者 |
65 |
8.68 ± 1.724 |
2.911* |
陌生人 |
67 |
7.76 ± 1.884 |
Table 2. Covariance analysis of emotion type and network helping object
表2. 情绪类型、网络助人对象两因素协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
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 |
显著性 |
网络助人观念 |
12.744 |
1 |
12.744 |
0.042 |
情绪类型 |
27.253 |
1 |
27.253 |
0.003 |
助人对象 |
21.225 |
1 |
21.225 |
0.009 |
情绪类型*助人对象 |
0.024 |
1 |
0.024 |
0.929 |
误差 |
383.755 |
127 |
3.022 |
|
总计 |
9354.000 |
132 |
|
|
自变量为情绪类型、网络助人对象,网络助人观念为协变量,将被试在网络助人行为项目上的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2 (感恩、负债感) × 2 (施助者、陌生人)协方差分析。统计结果(见表2)显示:协变量网络助人观念效果显著,F(1, 127) = 4.218,p = 0.042 < 0.05,η2 = 0.032;情绪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 127) = 9.019,p = 0.003 < 0.01,η2 = 0.066,即排除网络助人观念的影响之后,情绪类型因素对网络助人的影响效果达到显著水平;网络助人对象的主效应显著,F(1, 127) = 7.024,p = 0.009 < 0.01,η2 = 0.52,即排除网络助人观念的影响之后,助人对象因素对网络助人的影响效果达到显著水平;情绪类型与助人对象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 127) = 0.008,p = 0.929 > 0.05,η2 = 0.000,即在剔除了网络助人观念因素的影响后,在网络助人的实验处理效果上,情绪类型与网络助人对象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进一步检验情绪类型和助人对象对网络助人行为的主效应,对情绪类型进行t检验,其结果为t = 2.995,p = 0.004 < 0.01,d = 0.524。这表明,情绪类型对网络助人的实验处理效果显著,即被试处于感恩情绪下与处于负债感情绪下,愿意提供网络助人的实验处理效果差异显著。对助人对象进行t检验,其结果为t = 2.911,p = 0.004 < 0.05,d = 0.509。这表明,助人对象对网络助人的实验处理效果显著,即被试愿意通过网络帮助施助者和陌生人的实验处理效果差异显著。对居住地进行t检验,其结果为t = −2.923,p = 0.004 < 0.01,d = 0.515,这表明居住地对网络助人的实验处理效果同样显著,即被试居住农村和城市的不同背景下,愿意提供网络助人的实验处理效果差异显著。
6. 讨论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在受助者和施助者的层面上,使用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和感恩扩建理论的相关内容,探讨感恩与负债感对网络助人行为的相关影响和作用。本研究以受助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接受无偿或有偿帮助的情况下,个人被激发的感恩与负债感情绪状态,对施助者或陌生人在网络助人行为或网络助人行为倾向上的差异。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本研究采用情景剧本实验,对感恩与负债感对网络助人行为影响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网络助人观念对网络助人行为存在显著影响,这表明网络助人观念对网络助人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个体的网络助人观念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网络助人行为和网络助人行为倾向,网络助人观念越强,越容易表现出更加积极的网络助人行为或网络助人行为倾向。
同时,通过研究发现,在控制网络助人观念对网络助人的影响后,情绪类型、网络助人对象和居住地均对网络助人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进一步多重事后比较发现,相比于感恩情绪状态,负债感情绪状态下的被试网络助人行为更加积极。实验结束后随机对被试进行事后访谈,发现被试将自己代入故事情景后,在接受无偿援助后的被试心存感激之情,在接受有偿需要回报的援助后会激发个体的负债感情绪,以此证实了本情景实验的实验效果和研究目的。
由此可见,感恩是与负债感有显著差异的积极情感特质,相比于负债感状态下,感恩状态会对网络助人行为产生更加深远更加强烈的影响。Wood等指出,感恩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具有感恩的个体可以提高社交认知、增进感恩和回馈[5]。Tsang还发现,感恩的人更喜欢交际,这意味着他们更有可能产生同情心,从而更主动地去帮助别人[14]。感恩道德情感理论认为,感恩是一种具有动力的道德性情感,它可以促使感恩个体产生更强烈的帮助行为和倾向。喻承甫等人发现,与一般青少年相比,感恩型青少年的社会动机和行为水平较高[18]。感恩的扩建建构理论更加强调了感恩的效用价值,它将感恩视为一种积极的情绪,它不但可以发散个体暂时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而且也能建立起一种相对持久的资源,随时调用于其他情景或情绪中。感恩不仅对网络助人行为及其行为倾向性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而且对其他网络亲社会行为,如网络分享、捐赠等,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表明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感恩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络助人等亲社会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经过多重事后比较发现,受助者对施助者的网络助人行为比对陌生人更加强烈,农村居住地的被试网络助人行为显著高于城市居住地的网络助人行为。说明在网络助人对象这个因素上,不管情绪类型如何,人们都更倾向于帮助施助者而不是陌生人,并且来自农村的被试在网络助人行为和倾向性上表现的比来自城市的被试更加积极。说明感恩是接受恩惠和报答恩惠之间的关键桥梁,对受惠者未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感恩的意义在于激发受惠者产生对其他人的友好动机,感恩具有激发和推动的功能,通过促进积极行动,感恩可以扮演“传递恩泽”的角色,并且通常是向上互惠性传递,把恩惠或帮助传递到第三方而不仅仅是回报自己的恩人。所以感恩不仅是一种情绪感受,更是一种驱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针对感恩特质以此激发人们更多的网络助人行为而非单单针对施助者的回报。同时也要针对城市居住地的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与来自农村居住地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网络助人行为亟待深入探讨研究,可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以此更加明确地促进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及其助人意愿的发生。
本文的结论支持了感恩道德情感理论和道德扩建理论,并为进一步探讨感恩、负债感与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不同助人对象和不同的居住地网络助人的区别和差异性,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应用价值,它能有效地引导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网络中积极地进行助人和助人行为,从而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7. 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首先,本实验采用了大多数研究中所采用的情景剧本任务。使用助人情景剧本及因变量自我报告量表确保不同受试者之间的标准化,从而便于量化统计结果,但是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而且情景剧本研究普遍存在着较低的参入度等问题。在实验工具方面,传统的纸笔实验存在着无法模拟真实场景、心理参与水平低、随机误差相对较大、受社会支持度低、因变量生态效度低等缺点。
其次,采用自我报告法进行因变量测量,虽然有利于操纵控制研究,但是测量的网络助人行为只是一种帮助意向或意愿,并非真实行为。受助者自身的条件和情境本身的差异会影响受助者的情绪体验,此项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最后,由于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仅针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研究,存在地域、群体等方面的局限性,影响研究结果的进一步推广。
7.2. 研究展望
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应多样化,以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感恩与负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影响网络助人行为;研究方法应创新化,不局限于现有研究,而应进一步探索研究,采用更为严格的实验条件,激发受试者的感恩情绪和负债感情绪。同时,还可以采用模拟真实网络助人情景等方法,对受试者的网络助人行为进行观察。以理论为基础,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热点,对各类受试者进行实验分析和探讨研究。
8. 结语
本实验通过情景剧本验证了相比于感恩情绪状态,负债感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提供网络助人的行为或行为倾向性更加积极;在受助者受到援助后,对施助者的网络助人行为或行为倾向性比对陌生人更加强烈。
附 录
操纵检验及助人行为评定:
1~5表示从“根本没有”到“十分强烈”程度逐渐增强。
1) 感激 1 2 3 4 5
2) 这次我会尽力帮他 1 2 3 4 5
3) 负债感(觉得有义务回报) 1 2 3 4 5
4) 感谢 1 2 3 4 5
5) 感觉有责任 1 2 3 4 5
6) 感恩 1 2 3 4 5
7) 若他以后线上求助,我会尽力帮助他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