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大学生群体规模逐步扩大,数量不断上升,兼职成为了部分大学生赚取金钱,锻炼生活技能的手段。青少年在经历初高中时期繁忙学业后,升入学习氛围较为宽松、发展环境更加繁复的大学,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是大学生需要面临的考验。在前人的研究中,将大学生出于某种内外部原因,分为做兼职与不做兼职的两种情况。本研究在前人划分的标准上,将做兼职的大学生群体划分为从事某种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兼职、从事与所学专业部分相关的兼职、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兼职三种情况。探寻大学生的兼职经历以及兼职职业与专业的相关性程度对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扩充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内容,为大学生如何更好地形成自我同一性,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2.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本研究采取前人研究中对大学生兼职的定义,即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学习以外的业余时间为校外的他人,组织,机构提供有偿的体力,脑力活动[1]。兼职经历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消极的影响,陈小静提出了关于大学生兼职的一些问题,大学生兼职着眼于经济利益,对兼职工作的选择往往杂乱无章,技术含量低[2];并且郭杪指出,在兼职过程中,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会受到一些非法组织的侵害,而由于大学生群体在劳动关系中,通常处于弱势的一方,其正当利益容易受到损害[3];大学生兼职所获得的可能远远少于兼职所损失的,张晓明认为,从长期来看,兼职所花费的累计损失与机会成本显著高于兼职受益[4]。但是也有李新龙对有兼职经历与无兼职经历的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阅历进行比较后发现,有兼职能力的大学生自我独立能力显著高于无兼职经历的大学生[5];兼职经历还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职业规划方面起着作用,在卢凯等人的研究中,其得出大学生活中的兼职经历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焦虑[6];胡雪笛(2020)通过对大学生兼职对就业的影响的研究,有兼职经历的大学生较无兼职经历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7]。国外相关研究也证明,兼职经历对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促进作用,Hammes (1983)指出参加兼职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加强时间观念,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8];Lucas (1998)的研究认为大学生兼职有利于丰富自身阅历,提升个体的眼界[9]。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主观体验和一致性感觉,认为个体在青少年阶段,尤其是12~20岁期间,主要发展任务之一就是获得自我同一性。Marcia根据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不同状态,对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作出了延伸与拓展,将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分为四个维度,个体同一性获得、个体同一性延缓、个体同一性早闭以及个体同一性扩散四种状态[10]。同一性获得青少年相当于已经完成了同一性的探索体验,仔细思考过关于自己人生的诸多问题,并且确定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同时对自己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积极的自我体验和投入。同一性获得者通常表现出更高的自主性与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相信能实现自我价值。同一性延缓的群体在这种状态下的青少年往往正在寻找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目标,他们要给自己和他人做出一个承诺,但是现在仍然在各种生活方式以及目标的选择中徘徊,会形成较高的焦虑水平,他们试图通过拒绝和认同等方式来控制自己现在处于的焦虑状态程度,但他们又表现出了低的果断性。同一性早闭的青少年没有其他状态下的青少年的探索状态与危机状态,他们在父母及权威人士的决定下早早做出了非自觉性的投入,表现出低水平的自主能动和外部控制为主的行为方式。同一性扩散的这类青少年没有仔细考虑有关自己未来的问题,也没有对未来生活与工作目标的规划。所以在各种选择中,他们既没有进行探索,也没有做出相应的投入,在生活中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生活方向与生活动力,内向型较强,在人际交往上往往会容易出现障碍[11]。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的学业,亲密关系的形成以及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存在着影响:自我同一性状态越好,亲子关系越好,在恋爱关系中体验到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就越少[12],王建荣在本科护理学生的职业认同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性研究中,指出护理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水平与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存在密切的关联,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与自我职业的认同程度紧密相关,对护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情况有良好的预测作用[13]。
3. 研究对象与工具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采样的方法在网上发放电子问卷与发放纸质问卷在芜湖市综合类院校和专科院校范围内收集数据,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30份问卷,筛选出2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0.43%,其中男大学生62人,女大学生146人。具体如表1所示。
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n the study subjects (n = 208)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n = 208)
变量 |
|
例数 |
性别 |
男 |
62 |
|
女 |
146 |
|
大学一年级 |
70 |
|
大学二年级 |
16 |
年级 |
大学三年级 |
39 |
|
大学四年级 |
69 |
|
大学五年级 |
14 |
3.2. 研究工具
采用Bennion & Adam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第二版) (the Extend Objective Measure of EgoIdentity Status-2, EOM-EIS-2)来测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本研究中四个分量表,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5~0.84之间,重测信度在0.56~0.64之间[1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调查的研究对象中,有兼职经历的占据了调查对象中大部分比例,并且在调查中的大学生群体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分布中可以看出,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与早闭状态的大学生人数较少,处于同一性扩散状态与延缓状态的大学生人数较多。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table of whether the subjects had part-time work experience and self-identity status
表2. 研究对象有无兼职经历、自我同一状态分布表
变量 |
|
例数 |
百分比(%) |
有无兼职经历 |
有 |
131 |
62.98 |
|
无 |
77 |
37.02 |
|
同一性扩散 |
25 |
12.02 |
自我同一性状态分类 |
同一性早闭 |
4 |
1.92 |
|
同一性延缓 |
165 |
79.33 |
|
同一性获得 |
14 |
6.73 |
4.2. 相关分析
4.2.1. 性别、年级与同一性状态的相关分析
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量表上得分比较中得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05) (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scores on the self-identity status scal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grades
表3. 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上得分比较
|
|
同一性获得 |
同一性延缓 |
同一性早闭 |
同一性扩散 |
性别 |
男 |
56.84 + 13.38 |
56.13 + 13.45 |
41.03 + 15.09 |
53.44 + 11.75 |
女 |
56.27 + 13.04 |
56.47 + 12.13 |
44.85 + 14.74 |
51.87 + 11.71 |
|
t |
0.28 |
0.18 |
1.70 |
0.88 |
|
P |
0.777 |
0.857 |
0.091 |
0.381 |
年级 |
大一 |
52.03 + 10.46 |
52.13 + 9.81 |
37.81 + 11.12 |
49.90 + 10.20 |
大二 |
62.06 + 10.33 |
60.56 + 12.17 |
54.31 + 11.89 |
57.31 + 11.62 |
大三 |
57.90 + 15.54 |
57.41 + 15.68 |
43.77 + 15.32 |
54.77 + 13.45 |
|
大四 |
57.75 + 13.92 |
58.20 + 12.39 |
45.01 + 14.27 |
51.30 + 12.06 |
|
大五 |
61.57 + 11.34 |
60.86 + 11.20 |
54.50 + 22.59 |
57.14 + 8.81 |
|
F |
3.73 |
3.52 |
7.58 |
2.71 |
|
P |
0.006** |
0.008** |
0.000** |
0.031* |
注:*平均值差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5,**平均值差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1。
再对各年级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两两事后检验。如下表4所示。
Table 4. Comparing grades between classes
表4. 年级两两比较
变量 |
LSD |
同一性获得 |
1 < 2; 1 < 3; 1 < 4; 1 < 5 |
同一性延缓 |
1 < 2; 1 < 3; 1 < 4; 1 < 5 |
同一性早闭 |
1 < 2; 1 < 3; 1 < 4; 1 < 5; 2 > 3; 2 > 4; 3 < 5; 4 < 5 |
同一性扩散 |
1 < 2; 1 < 3; 1 < 4; 1 < 5 |
注:1代表大一;2代表大二;3代表大三;4代表大四。
从表4可知,在调查的大学生群体自我同一性状态维度中,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自我同一性延缓、自我同一性扩散、自我同一性早闭维度得分分别显著低于大学其他年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自我同一性延缓、自我同一性扩散、自我同一性早闭维度得分、自我同一性延缓得分;大学二年级学生自我同一性早闭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大学三年级(P < 0.05),大学四年级学生自我同一性早闭维度得分(P < 0.05)。
4.2.2. 大学生有无兼职经历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分析
对有兼职经历和没有兼职经历的大学生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Table 5. Comparison of scores on the self-identity scale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or without part-time experience
表5. 有无兼职经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量表上得分比较
变量 |
同一性获得 |
同一性延缓 |
同一性早闭 |
同一性扩散 |
有兼职经历 |
56.46 + 14.22 |
56.35 + 14.00 |
44.78 + 16.57 |
52.27 + 12.51 |
无兼职经历 |
56.42 + 11.08 |
56.40 + 9.55 |
41.90 + 11.42 |
52.44 + 10.31 |
t |
0.022 |
0.029 |
0.349 |
0.099 |
P |
0.982 |
0.977 |
0.179 |
0.921 |
根据表5结果,有无兼职经历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4.2.3. 兼职大学生兼职职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相关分析
将从事兼职与专业的相关性分为了三个维度,分别为相关、部分相关、不相关,让被试自己填写,由表6可得,从事与所学专业部分相关的兼职的大学生与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兼职大学生其同一性获得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 < 0.05)。
Table 6. Comparison of scores on the self-identity scal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engaged in part-time jobs related to different majors (
)
表6. 从事不同专业相关性兼职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量表上得分比较(
)
变量 |
同一性获得 |
同一性延缓 |
同一性早闭 |
同一性扩散 |
相关 |
54.20 + 20.86 |
52.93 + 20.14 |
42.87 + 18.88 |
50.47 + 17.12 |
部分相关 |
62.96 + 12.45 |
60.81 + 11.88 |
47.15 + 15.85 |
55.58 + 10.97 |
不相关 |
54.28 + 12.75 |
55.19 + 13.21 |
44.18 + 16.53 |
51.29 + 12.04 |
F |
3.77 |
2.05 |
1.01 |
1.20 |
P |
0.012* |
0.109 |
0.390 |
0.313 |
根据表6可得,大学生从事的兼职与专业相关性程度会对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形成产生影响,对此再进行事后分析检验。
Table 7. Comparing professional relevance
表7. 专业相关性两两比较
注:1代表不相关;2代表部分相关;3代表相关。
由表7可以看出,从事的兼职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不同,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意识获得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相关兼职的大学生其自我同一性获得程度要低于从事与所学专业部分相关兼职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程度。
5. 讨论
5.1. 大学生兼职经历现状及原因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在大学阶段选择从事兼职的大学生数量较多,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从事兼职的主要原因有赚取生活费,想自己追求独立。这反映出在大学生在自我独立方面的需求提升,并且在本次研究中,设立有关大学生兼职原因的选项,得出大学生做兼职的主要原因有赚取与锻炼自我独立能力与前人的研究中,大学生与中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有着较高的独立性与自我发展需求的研究成果相似。
5.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与研究现状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极少数的大学生可以完成自我同一性的获得状态,这也与前文中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应,并且在此次研究中发现,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的大学生数量也在大学生群体总数处于一个极少的比重,甚至其人数已经低于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下的大学生人数。除去调查对象样本量上的误差,笔者推测可能是因为当今时代发展迅速,大学生思想更新,大学生与在未来发展以及职业的规划选择上与父母的期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愿意在大学时期听取接受亲人以及权威角色的意见的大学生群体逐渐减少,至于这种现象具体以何种方式出现,出现时对大学生群体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则需要进一步的讨论研究。
5.3. 年级、性别与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
在国内学者研究中发现,很少有青少年可以在大学内直接获得自我同一性[15];在本研究中也存在着大学不同年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现象,并且出现了数值的波动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在大学相对的轻松的氛围下,个体开始思考在中学时期未曾想过的事情,比如自己的未来职业,人际关系,信仰等,在这些观念的驱使下,个体自我同一性状态出现波动。国内外对于不同性别下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差异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在Bergh等人的研究中,发现男女生在自我延缓性,扩散性与早闭性上其差异显著,而在自我同一性获得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16]。在王树青的研究中发现,男生可能比女生更快达到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17]。也有学者认为,性别差异不会造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差异,仅在极少数的同一性维度中有差异[18]。本研究并未发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在男女性别维度上的显著差异,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样本男女性别比例不均衡、样本数量过少有关。
5.4. 大学生兼职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相关关系的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对大学生有无兼职经历与其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关系,而在相关文献中,大学生兼职与其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与积极作用[19]。造成本研究差异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可能有样本数量少,做兼职与不做兼职的样本量不平均等。从事与所学专业部分相关的兼职与未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兼职在同一性获得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 < 0.05)。这也显示着从事兼职对自我同一性状态产生了影响。所以,高校应鼓励学生去从事相关专业性的兼职,开辟绿色通道,帮助学生接触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性强的兼职岗位,帮助大学生平稳度过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状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6. 研究结论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大学不同年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现象,在调查的大学生群体自我同一性状态维度中,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自我同一性延缓、自我同一性扩散、自我同一性早闭维度得分分别显著低于大学其他年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自我同一性延缓、自我同一性扩散、自我同一性早闭维度得分、自我同一性延缓得分;其中,大学二年级学生自我同一性早闭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大学三年级(P < 0.05),大学四年级学生自我同一性早闭维度得分(P < 0.05)。大学生从事的兼职与专业性的相关性与自我统一状态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表现为从事与所学专业部分相关的兼职与未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兼职在同一性获得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 <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