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的认知:来自鼠标追踪的证据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on of the Personalities of Junzi and Xiaoren: Evidence from Mouse Tracking
DOI: 10.12677/ass.2024.1310948, PDF, HTML, XML,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李海青*#, 宋天翊*: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曲阜;刘青梅:济南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处,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君子人格小人人格认知过程鼠标追踪实时测量Personality of Junzi Personality of Xiaoren Cognitive Process Mouse Tracking Real-Time Measurement
摘要: 在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中,君子人格被构想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模型,它对于深刻洞察与诠释中国文化的心理结构及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尽管其概念深远且影响广泛,却鲜有通过实验法对其进行探讨。本研究通过鼠标追踪方法探讨大学生对于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的认知过程,旨在为目前开展君子人格教育提供实证支持。本研究采取字词启动鼠标归类范式,发现大学生更倾向于把君子人格特质词与君子人名相联结,把小人人格特质词和小人人名相联结,且小人人名与特质词的联结更紧密。研究揭示了大学生对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认知的实时心理加工过程,为如何更有效开展君子人格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社会道德风尚也具有深远意义。
Abstract: In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at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Junzi personality is conceived as a supreme personality model, which holds significant value in gaining profound insights into and interpreting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despite its profound concept and widespread influence, there has been a scarcity of systematic exploration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urrent education on Junzi personality by employing mouse-tracking methodology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Junzi personality and Xiaoren personality. Adopting the word-priming mouse categorization paradigm, the study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tend to associate words representing noble personality traits more closely with names of noble figures, and words representing Xiaoren personality traits more tightly with names of Xiaoren figures. Furthermor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Xiaoren personality nam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trait words were found to be even stronger.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e real-time psychological processing of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s Junzi and Xiaoren personalities,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more effectively conducting education on Junzi personality. It also holds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enhancing social morality and ethics.
文章引用:李海青, 宋天翊, 刘青梅. 大学生对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的认知:来自鼠标追踪的证据[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0): 479-48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948

1. 引言

1.1. “君子–小人”人格界定

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小人”二元人格分类理论,作为一种深刻的人格类型学说,对后世华夏民族的行为范式与道德观念留下长远且深刻的烙印[1]。君子人格,作为一种理想人格类型,其核心在于德才兼备,并通过“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身心平衡及主观与客观自我之间的关系[2]。在个体品德修养的实践中,若某人能够显著且和谐地展现出仁爱之心、正义之举、礼仪之范、智慧之识、诚信之德、忠诚之节、宽恕之量、勇敢之魄,以及秉持中庸之道、展现文质彬彬之风度、倡导和而不同之包容精神,同时兼具谦虚之态与自强不息之精神,这十三项品质的综合体现,则可视之为君子的典范。相反,若这些品质在个体身上鲜有体现或显著缺失,那么其行为与态度则可能趋向于小人的范畴[1]。这样的界定,旨在通过多维度的道德评价标尺,来区分和倡导不同的个人品德修养境界。君子人格展现出仁爱、平等、尊重、宽恕等核心特质,追求共生取向与和谐发展,是一种完整的、理想化的人格品质,它不仅体现了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还超越了特定文化或学派的局限,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意义[3]。在中国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君子人格被视为理想的人格特质,对后世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范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不同学科对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研究

在对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探讨中,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等不同学科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尝试揭示这两种人格类型的深刻内涵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

从文化学视角来看,君子人格,作为儒家文化的精髓与核心,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道德追求的理想典范。在儒家经典中,君子被赋予了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不仅是道德的楷模,更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4]。君子人格所倡导的仁爱、礼义、诚信等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反,小人人格则被视为道德败坏的象征,他们的行为往往背离了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在儒家文化的语境下,小人人格的存在被看作是对君子人格理想的背离和挑战。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道德作为高级活动,在宗教社会中常与超凡信仰相连,共同维系社会和谐[5]。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行动者的“义”之觉醒,塑造了“君子”形象,与“势利小人”截然不同。相较于西方基于个人理性的理论,儒家道德实践可视为“道义交换论”,其根基在于人性本善,以亲情为起点,激发善意与良心,构建以情义为纽带的社会联系。此联系强调感恩与情义,反对忘恩负义[6]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君子作为中国传统教育长期追求的理想人格典范,与现代教育体系所倡导的公民身份构建,共同构成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双重目标维度[7]。当代教育应当首要关注个体自我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包括崇尚正义、仁爱、礼仪与诚信等核心价值观,以及追求知识的广博与技能的多元。这种自我提升的过程,即“内圣”的修炼,是实现个体和谐发展与人生境界提升的关键。同时,教育亦需重视培养个体将内在美德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即“外王”的实践,通过建立功业来体现人格理想的升华与自我价值的实现[8]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君子与小人在心理特质、人格架构和行为动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君子通常具备积极向上的心理特质如自信、乐观、坚韧等他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平衡,同时君子在道德认知上也具有较高的水平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君子人格水平较高的人,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也更容易达成自我外显行为与内在真实自我的一致性和贯通性[1]。小人则往往存在心理缺陷和人格障碍他们可能缺乏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干扰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实证方法,初步揭示了君子人格的心理结构。基于语义分析与人格理论框架,君子的理想人格特质可凝练为四大核心维度:社会性维度,强调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和谐共生与责任担当;践行维度,聚焦于实际行动中对道德规范的忠诚履行;中和维度,体现了中庸之道,即在各种情境下寻求平衡与适度的智慧;以及统合维度,整合了前述各要素,形成一个内外兼修、和谐统一的人格整体[9]。通过结合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与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方法,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五个核心因素[10]。对君子人格心理结构的探讨深化了对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解,也为现代人格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视角与理论启示。

以往对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多学科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理论整合不足,各学科往往从自身视角出发进行独立研究,缺乏跨学科的整合与对话,导致对君子与小人人格的理解存在碎片化和片面性,难以形成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实证研究薄弱,尽管有大量文献探讨君子与小人的理论内涵,但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实证研究局限在对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的探讨上,且均是从认知结果层面简单呈现,缺少被试对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的实时认知研究,限制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靠性。

1.3. 研究“君子–小人”人格认知的意义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期,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探讨青年人对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的认知,至少具备如下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深化道德教育,通过君子人格引领青年成长与未来公民塑造。系统培育君子人格,青年不仅能在个人层面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更能在社会层面激发责任感与使命感,成为有担当的未来公民,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7];第二,有助于传承文化精髓,通过君子人格增强青年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君子人格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青年在尊重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11]。第三,有助于拓宽君子人格的国际视野,促进青年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君子人格所倡导的和谐共生、仁爱平等理念,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呼应,为青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智慧与力量提供了有力支撑。君子人格的研究与实践,不仅丰富了全球心理学理论,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12]

综上,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个体对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认知加工过程,通过采用字词启动与鼠标追踪技术相结合的范式,基于已有关于人格特质词的研究成果,实现对大脑内部信息处理机制的实时捕捉与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质如何在个体认知中动态构建,并评估其对社会行为指导的潜在影响,期望为增进公众对君子与小人的正确认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当前推动君子人格教育的实践策略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撑。

2. 方法

2.1. 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招募在校大学生55名,剔除无效数据后,有效被试50名(男性27名,女性23名,M = 21.5岁,SD = 2.27岁)。所有被试均报告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且以往没有类似实验经历。实验开始前被试签署知情同意书。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实验仪器采用联想Thinkpad笔记本电脑,显示设备为14英寸液晶显示屏,采用软件Mouse Tracker 2.84编制实验程序。实验材料包括启动词15个和目标词40个。启动词为君子、小人和普通人3种类型的人名各5个,共计15个。

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实验采取鼠标追踪范式中的归类任务,指导语如下:“感谢您参与实验!实验开始后,会出现一个人名,并出现一个四字词语,请您迅速判断该成语是否为成语,若“是”按左上角的按键,若“不是”按右上角的按键。被试按回车键后程序开始运行。先在屏幕上呈现初始界面,被试点击“开始”按钮后,会呈现一个启动词(500 ms),紧接着会出现一个目标词,被试对目标词进行“是成语”或者“非成语”的归类选择。随机呈现120个trial的实验,15个启动词各呈现8次,40个目标词各呈现3次,3次分别对应不同人名类型(君子人名、小人人名和普通人名)启动词。每一个trial,被试需首先点击“开始”按钮,然后尽快将鼠标移至备选标签并点击鼠标,每个trial的间隔时间为1000 ms。本研究的分析指标从反应时和鼠标运动轨迹两个方面进行[13]。反应时的分析指标为启动时间(response initiation times, RI)和反应时间(response execution times, RE),删除启动时间低于30毫秒或者超过1000毫秒,反应时低于300毫秒或者超过3000毫秒的数据。鼠标运动轨迹的分析指标为最大偏差值(maximum deviation, MD)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3. 结果

3.1. 被试对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认知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被试对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认知的反应时指标(RI, RE)和鼠标运动轨迹指标(MD, AUC)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Table 1. The reaction time and mouse tracking index of the subjects to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Junzi and Xiaoren

1. 被试对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特质词的反应时与鼠标追踪指标

君子人名

小人人名

君子

小人

非词

君子

小人

非词

启动时间(ms)

386.07 (197.97)

447.91 (225.82)

414.83 (206.51)

444.92 (241.14)

391.34 (234.58)

404.11 (213.99)

反应时间(ms)

1151.57 (230.41)

1408.07 (294.21)

1375.69 (259.81)

1368.56 (281.93)

1149.06 (252.55)

1312.79 (250.28)

MD

0.20 (0.14)

0.33 (0.15)

0.31 (0.20)

0.30 (0.19)

0.18 (0.12)

0.35 (0.28)

AUC

0.22 (0.20)

0.52 (0.40)

0.51 (0.42)

0.46 (0.47)

0.20 (0.19)

0.58 (0.53)

3.2. 不同人名类型对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认知的影响

为了探讨不同的人名类型对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认知的影响,对反应时指标和鼠标运动轨迹指标进行人名类型和词汇类型的多元方差分析。

对反应时间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在启动时间上,人名类型(p = 0.743)与词汇类型(p = 0.449)主效应均不显著;在反应时间上,人名类型主效应显著,F(1, 49) = 5.15,p = 0.028, η p 2 = 0.095,词汇类型主效应显著,F(2, 98) = 8.34,p < 0.001, η p 2 = 0.146。且在启动时间和反应时间上,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均显著。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启动时间上,当君子人名启动时,君子特质词与小人特质词之间差异显著(p = 0.001);当小人人名启动时,君子特质词与小人特质词之间差异显著(p = 0.002)。在反应时间上,君子人名启动时,君子特质词与小人特质词、非词差异均显著(ps < 0.001);小人人物启动时,小人特质词与君子特质词、非词差异均显著(ps < 0.001)。由此可见,君子人名与小人人名会影响被试的反应时,相容任务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不相容任务。

(a) 启动时间(RI) (b) 反应时间(RE)

Figure 1. The influence of the activation of Junzi and Xiaoren people’s names on the reaction time to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 words

1. 君子人名和小人人名启动对不同人格特质词反应时的影响

对鼠标运动轨迹的影响结果如图2图3所示。在MD上人名类型主效应不显著(p = 0.892),词汇类型主效应均显著,F(2, 98) = 6.82,p = 0.007, η p 2 = 0.122。在AUC上人名类型主效应不显著(p = 0.915),词汇类型主效应显著,F(2, 98) = 11.70,p < 0.001, η p 2 = 0.193。在MD与AUC上交互作用均显著,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MD和AUC上,无论是君子人名启动还是小人人名启动,君子特质词与小人特质词、非词之间差异均显著(ps < 0.001)。

(a) (b)

Figure 2. The influence of the activation of Junzi and Xiaoren people’s names on MD and AUC to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 words

2. 君子人名和小人人名启动对不同人格特质词MD和AUC的影响

(a) (b)

Figure 3. Mouse trajectory reflec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activation of Junzi and Xiaoren people’s names on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 words

3. 君子人名和小人人名启动对不同人格特质词影响的鼠标轨迹

3.3. 君子人名启动效应与小人人名启动效应比较

对君子人名启动君子人格特质与小人人民启动小人人格特质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MD上两者差异边缘显著,t(49) = 1.908,p = 0.062,M小小 < M。在其余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与“君子人名–君子人格”联结相比,被试对“小人人名–小人人格”联结的反应较快。

4. 讨论

传统观念常将手部运动视为知觉、认知到行为链的终端结果,忽视了大脑内部信息加工的实时性[14]。然而,最新研究表明,诸如手臂伸展的连续运动,实则是知觉与认知过程随时间动态交织的即时反映,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5]。手部运动与大脑内部加工的紧密联系,提示我们可以通过高速捕捉手部运动轨迹来窥探大脑中的知觉与认知加工过程,这正是鼠标追踪技术的核心原理所在[16]。本研究利用鼠标追踪技术,探讨了大学生对于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的实时认知过程,以期揭示大学生对于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的认知加工机制。结果显示,君子人名与君子人格特质紧密相连,小人人名与小人人格特质紧密相连,且相较于“君子人名–君子人格”的联结,被试对“小人人名–小人人格”联结反应更快。

君子人格,作为儒家思想中的典范形象,无论是在学术探讨还是日常语境下,均展现为一个完整且自洽的人格概念。君子人格所蕴含的恭敬有礼、以义为怀、智勇双全及淡泊名利等特质,既包含了道德层面的高尚追求,也融合了非道德属性的智慧与勇气,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群体对君子人格多维度、多层次的理解[10]。君子被视为高尚的人,他会不惜任何代价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实现儒家的基本美德,正如一个悲剧人物一样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甚至不惜以死亡作为代价[17]。《论语》中描述的君子展现了悲剧人物的特征:同理心、创造力、幽默和智慧等。本研究证明实验中所选取的君子特质词(如深明大义、大义凛然等)与君子人物的紧密联系,其中君子特质词与前人研究相契合。小人作为与君子的对立面,经常与君子相比较来研究,但以小人为主题的人格研究数量仍十分有限。有研究采用字词联想法收集被试有关小人的特征,初步得到中国小人的基本特征包含四个维度:道德修养(如自私自利、表里不一等)、交际手段(圆滑世故、口蜜腹剑等)、小人优点(能言善辩、胆大心细等)以及作风追求(唯利是图、爱慕虚荣等) [18]。王彦胜(2011)本研究从认知过程角度,整合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两个方面,深化了对君子–小人这一传统构念的现代解读,也为跨文化比较与人格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

本研究发现,相较于“君子人名–君子人格”,被试对“小人人名–小人人格”联结反应更快。这一发现可能指向了人类认知机制中的几个关键方面:首先,它可能反映了认知加工中的“负面偏见”现象,即个体在处理负面信息时可能展现出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强的注意力聚焦,这是一种进化上适应性的心理机制,有助于个体快速识别并应对潜在威胁[19];其次,这也可能涉及记忆系统中的“效价效应”,即相较于中性或正面信息,负面信息往往更容易被编码、存储和提取,从而在认知任务中表现出更快的反应时[20];最后,这一发现还可能与道德概念的心理表征方式有关,即社会普遍认同的负面道德形象(如小人)可能具有更为鲜明、一致且易于识别的特征集合,从而在心理表征上更为紧凑和高效,促进了快速的信息加工[21]

本研究聚焦于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这一历史悠久的概念,旨在通过实证研究的手段,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人对君子和小人的认知。本研究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所使用的君子与小人特质词,其涵盖的维度不够全面。未来应根据已有研究得出的特质词维度,将特质词进行划分,即公众对于君子与小人的具体认知还需未来进一步检验;其次,研究所选取的被试仅为高校大学生,且年级多集中在本科一年级和硕士一年级的学生,未来研究应扩大被试范围,除高校学生以外,还应涵盖其他职业以及年龄段的被试,提升实验的外部效度;最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君子”与“小人”的定义、内涵及评价标准可能存在差异,未来研究宜从跨文化比较视角进一步探讨该概念的异同。

5. 结论

本研究采用鼠标追踪技术,探索大学生对君子与小人人格的认知加工。结果显示,人名与相应人格特质间存在紧密心理联结,且对“小人人名–小人人格”的响应显著快于“君子人名–君子人格”。这揭示了大学生对负面信息的快速加工倾向,深化了对道德人格认知机制的理解,并为大学生君子人格养成教育等提供了有益借鉴。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双视角下的智慧类型认知及智慧教育模式建构”(YJA190007)和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道德智慧的内隐性及其培育机制”(20CJYJ07)的资助。

NOTES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汪凤炎, 郑红. 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J]. 道德与文明, 2008(4): 46-51.
[2] 葛枭语, 侯玉波. 君子不忧不惧: 君子人格与心理健康——自我控制与真实性的链式中介[J]. 心理学报, 2021, 53(4): 374-386.
[3] 王国良. 论君子——孔孟荀理想人格剖析[J]. 孔子研究, 1989(4): 49-56.
[4] 韦政通. 中国的智慧[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3: 100.
[5] 韦伯. 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M]. 康乐, 简惠美, 译. 韦伯作品集第五卷.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20.
[6] 翟学伟. 仁、义、礼的道德框架及其实践限制——知识社会学的考察[J]. 社会学研究, 2024, 39(2): 1-22+226.
[7] 王啸, 黄上芳. 培养君子公民[J]. 教育学报, 2019, 15(1): 26-31.
[8] 于建福. 孔子的理想人格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05(7): 25-28.
[9] 许思安, 张积家. 儒家君子人格结构探析[J]. 教育研究, 2010, 31(8): 90-96.
[10] 葛枭语, 李小明, 侯玉波.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 心理学测量的探索[J]. 心理学报, 2021, 53(12): 1321-1334.
[11] 郑增仪, 苏金良, 卢洪利, 等. 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涵养学生君子人格[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1): 54-57.
[12] 蒋国保. 论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的儒家思想资源——以原始儒家的命运说为论域[J]. 孔子研究, 2018(6): 5-16.
[13] Hehman, E., Stolier, R.M. and Freeman, J.B. (2015) Advanced Mouse-Tracking Analytic Techniques for Enhanc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Special Issue on Statis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dvances], 18, 384-410.
https://doi.org/10.1177/1368430214538325
[14] Rosenbaum, D.A. (2005) The Cinderella of Psychology: The Neglect of Motor Control in the Science of Mental Life and Behavior.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 308-317.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60.4.308
[15] Freeman, J.B. and Dale, R. (2013) Assessing Bimodality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a Dual Cognitive Proces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45, 83-97.
https://doi.org/10.3758/s13428-012-0225-x
[16] Freeman, J. and Ambady, N. (2011) A Dynamic Interactive Theory of Person Construal. Psychological Review, 118, 247-279.
https://doi.org/10.1037/a0022327
[17] Kuang, M.F. and Ng, H. (2024) Epilogue: Psychoanalysis in China. Psychoanalytic Inquiry, 44, 505-506.
https://doi.org/10.1080/07351690.2024.2376478
[18] 王彦胜. 中国人“小人”的文化心理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宁: 曲阜师范大学, 2011.
[19] 徐敏亚, 刘贝妮, 徐振宇. 失却锋芒: 父母性别偏见对女性职场表现的负面影响[J]. 心理学报, 2023, 55(7): 1148-1159.
[20] 龙翼婷, 姜英杰, 崔璨, 等. 奖赏预测误差对项目和联结记忆影响的分离: 元记忆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3, 55(6): 877-891.
[21] 殷融, 叶浩生. 道德概念的黑白隐喻表征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4, 46(9): 1331-134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