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创业韧性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摘要: 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社会网络和创业韧性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并检验了创业韧性在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342份有效样本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发现:1) 社会网络对创业韧性和创业意向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 创业韧性在社会网络和创业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Abstract: Grounded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social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while also examin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between social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ing in 342 valid responses, and analyzed using SPSS for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ediation effect testing. The study found that: 1) Social network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both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2)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文章引用:周一珉. 社会网络、创业韧性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0): 508-51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952

1. 引言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创业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青年群体而言,创业不仅拓宽了就业的渠道,更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提供了关键途径。近年来,国内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举办创业竞赛和构建创业孵化平台等措施,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激发了青年群体的创业热情,并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然而,创业的成功与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创业道路艰辛,许多创业者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重重障碍与未知风险,不仅包括市场竞争和资源稀缺等外部环境,这些挑战涉及财务稳定性、社会资源整合,还深刻影响着创业者的心理状态乃至生理健康,要求他们承担多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会网络作为个人和职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青年创业者而言,社会网络的广度与密度不仅是获取资源、信息和支持的渠道,还在增强其面对创业挑战时的心理韧性和决策信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1]。除此之外,创业韧性,即创业者在逆境中展现的坚持和应变能力,被视为预测创业成功的重要心理资本。创业者能否在挑战中保持积极心态和持续行动,直接关系到其创业意向的坚定程度,作为创业者对自身的信念和信心,是影响创业意向的关键心理资本,有研究指出这种心理韧性对于个体在逆境中能否保持坚韧不拔、持续追求既定目标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在深入探讨相关文献后,发现以往基于社会网络对创业现象的探索,其核心多聚焦于资源观维度,侧重于社会网络如何促进信息的流通与共享,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流转。然而,就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创业者的内在心理特征,这一层面的探讨尚显不足,鲜有研究对此进行深入挖掘,与此同时,心理资本在驱动创业意向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也尚需进一步深入探索与明确[2]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创业韧性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多维度的分析,本研究将揭示这些内在心理特质与外部社会网络如何互动,共同塑造并促进个体的创业意向的形成与发展。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Social Cognition Theory,简称“SCT”)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是一种用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的理论,主要关注人的信念、记忆、期望、动机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 (1971)提出,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和传播领域。Bandura (1986)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将重点放在了人的主观意识上,对原来的理论再次进行了丰富和拓展,他将这种新理论称为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将内因决定论和外因决定论进行了结合,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行为和环境影响驱动的,任何两者之间的关系都随着个体的认知、行为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构建了“三元交互决定论”。其中个体因素指的是行为主体的信念、动机、情感态度、目标、情绪等因素,环境因素则是个体在社会网络环境中所感知的客观条件,如氛围、资源等,行为因素指的是个人在认知和社会环境作用下采取的具体行为模式。因此,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青年的创业行为也是这样的一个三元互动过程,既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创业韧性属于个体的内部因素,社会网络属于个体在环境中感知到的外部因素,故社会网络及创业韧性会对青年的创业行为、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因而社会认知理论可以作为本研究模型分析的理论基础。

2.2. 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

“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由Barnes (1954)提出的‚他用社会网络一词来表示正式关系之外的非正式联系[3]。后来Cook (1982)他成功地将社会网络的概念边界拓宽至组织间层面,提出组织网络作为“两个或更多组织间通过联结与交换形成的关系网络”[4]。国内学者马光荣(2011)将社会网络界定为行动者,涵盖个体与组织间历经长时间维持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结纽带[5]。姜萍(2015)则进一步拓宽了这一概念,她指出,社会网络蕴含了组织间、个人间以及跨组织互动中衍生的广泛社会关系[6]。分析以上观点可知,不难发现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为社会网络赋予了多元定义。通过过往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稳固的社会网络对于创业企业而言,能够促进其获取非对称性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进而赋予这些企业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7]。而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个体的社会网络同样也被视为事业成就的关键要素之一[8],这促使我们更倾向于采用此来探究创业行为。个体的行为模式会受到他的社会关系网络特性的影响,而这些社会关系网络往往能够为其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支持,成为创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助力。

Bird (1988)是第一个提出“创业意向”概念的学者,他认为创业意向是一种创业者将认知焦点、情感能量及实际行动导向于具体创业目标的过程,而且强调了这一过程旨在达成具有风险性的创业愿景,是一个精心策划且意识驱动的行为模式[9]。Ajzen (1991)则认为意向是个体确定目标后,为达成目标而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在特定的时机到达后,意向才会转化为实际的行动[10]。因此,意向可以被解释为一个人尝试做某事的意愿有多强,以及尝试执行某种行为的努力有多少,直到某个行动被执行的时间和机会。Thompson (2009)认为个人的创业意向是指个人打算开办一家新公司并期望在未来实现的信念[11]。Bullough等(2014)突出了个体对自我创业潜能的认知评估,即个体如何评估自己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创立个人企业的可能性[12]。所以,创业意向指的是,个体对建立新的独立企业或在现有企业中创造新价值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个体对实施创业行为的认知。

研究表明,广泛的社会网络不仅可以帮助创业者获取创业所需的资源和信息,还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资本,这些都对创业意向的形成和强化起着关键作用[12] [13]。Peng (2004)透过实地调查中国的366个村庄再度验证了社会网络的强度,能够支持农民的创业活动[14]。而朱秀梅(2010)也基于对322家新兴企业的调研,深入剖析了社会关系是如何显著且正面地影响初创企业的成长潜力与财务绩效表现[15]。社会网络为创业者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和信息,增强了他们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进而影响创业意向以及创业绩效,深刻地影响创业者的行为,在创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社会网络的规模和强度直接影响创业者的资源获取和信息共享能力。社会网络中的强度能够提供外部的支持和实践建议,而社会网络中的规模则能帮助创业者拓展视野、识别市场机会和获取稀缺资源。社会网络越广泛和多样,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和资源整合能力就越强,从而更有可能形成和强化创业意向。

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社会网络正向影响创业意向。

2.3. 创业韧性在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的中介作用

韧性(Resilience),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特质,是个体在遭遇风险与压力情境时迅速复原的能力,进而促成生活质量的提升与成功的体验[16]。韧性的构成,在风险、挫折与挑战之间扮演重要的角色,是推动韧性成型与发展的核心要素。Lee和Wang (2017)认为创业韧性可以解释创业行为,它不仅能帮助创业者克服未知的逆境,适应不确定性,并且能够有助于帮助创业者从失败中恢复和成长[17]。创业韧性,作为一种在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环境中展现的核心特质,体现了创业者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的适应能力。这种特质使创业者能够迅速恢复到积极状态,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人内在的成长,是创业成功的重要支撑因素[18]

已有研究表明,社会网络的强度与创业韧性密切相关。Linley and Joseph (2004)发现,具有较高韧性的个体往往享有更高水平的社会支持,指出当创业者获得更多社会支持时,他们在面临困境时展现出更强的恢复力和积极心态[19]。此外,Sippel等(2015)发现高度的社会网络支持能够有效地促进压力调节、情绪改善行为,增强个体韧性[20]。Kamaruddin等(2017)的研究针对创业失败的创业者调研,发现社会网络的支持能够一方面协助创业者解决物质上的困扰,另一方面为创业者的创伤后心理提供积极的保护机制,使其更有信心和心理资本来克服逆境[21]。进一步分析,社会网络之所以能对创业韧性产生正向影响,原因在于其广泛的连接性和丰富的资源性。创业者通过社会网络,能够与行业内的领袖、第三方服务机构及政府部门等建立紧密联系,从而获得指导、反馈和资源支持。同时,社会网络还能够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实用信息和实际帮助,为创业者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后盾,使其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快地恢复并持续前进[22]。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还能够提升其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能力,增强其在逆境中的心理韧性。

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社会网络正向影响创业韧性。

当前学者们普遍认同创业韧性在创业过程中的核心地位,London (1993)及Cooper等(2004)等研究指出,具备高度创业韧性的创业者展现出对多元观点的广泛接纳与包容性,积极拥抱动态变化的环境,他们致力于通过不懈努力来实现既定的创业目标与愿景[23] [24]。有研究者通过整合过往的实证研究成果,明确指出创业韧性是影响创业成功的关键因子,他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家能创业成功,有的却只能走向失败[25]。拥有较高韧性的创业者倾向于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挑战,源自于他们内心深处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这种特质会促使他们能够将失败视为成长与学习的宝贵契机,成为了推动创业者持续前行、不懈探索创新与创业机遇的强大动力[26] [27],而创业者拥有较强的创业韧性意味其更容易识别创业机会,应对创业压力,从而促进了创业意向的形成[28]。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创业韧性不仅是个体内在品质的外显,更是激发外部环境支持的关键因素。在创业背景下,个体的创业韧性水平越高,预示着其主观规范亦随之增强,这进而促使周边关系人基于对其坚韧品质的认可,更加确信其能够有效应对创业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挑战,从而倾向于提供更为积极的支持与援助,以实现其预期的目标。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创业韧性正向影响创业意向。

从总体上看,社会直接影响创业韧性,同时,又通过创业韧性间接影响创业意向,故提出:

H4创业韧性在社会网络和创业意向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

由此,构建全文的模型为下图1所示。

3. 实证分析

3.1. 研究对象

通过线上问卷平台随机发放问卷384份。样本来源于重庆、浙江、江苏、河北、福建等地的青年。

Figure 1. Overall structure

1. 总体框架图

调查样本随机抽取,所在地区广泛。剔除量表答案完全一致、年龄不符合青年(18~45岁),以及前后逻辑不一致的问卷,最终获得342份有效样本,问卷有效率达89.06%。有效样本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年龄分布在18~25岁的最多,占比达到30.1%,其次为26~30岁(21.1%);大学本科学历的样本最多,占比达52.9%,其次是硕士研究生(26.6%)。总体上看,男、女性别比例均衡,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结构分布较为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够用于后续的统计分析。

3.2. 变量测度

本研究的实证数据均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其范畴广泛覆盖了受访者的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三个核心结构变量的多维度评估条目。为确保数据收集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所有结构变量的测量条目均根植于国内外广泛认可且已在国内完成本土化验证的成熟量表之中。针对研究中涉及的英文文献量表,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学者先前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翻译–回译”的流程,以确保量表内容的精确传达与文化适应性。此外,本研究统一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计分(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以此作为衡量受访者对各条目认同程度的标准。

社会网络:采用王莹(2011)的社会网络量表,分别从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网络关系强度、网络异质性方面来衡量社会网络,由“相比于身边的朋友,我在学校里和社会上认识更多的人”、“我学生时期的同学多数人都同我保持联系”等12个题项组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5。

创业意向:采用Thompson (2009)的个体创业意向量表(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 Scale. IEIS),该量表是经过多次实证检验的成熟量表,由“在将来打算开办公司”、“从未寻找过创业机会”等六个题项构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0。

创业韧性:采用Yu和Zhang (2007)基于中国情境下韧性量表,由“为了让生活更充实,我经常主动寻求变化”、“我喜欢不断体验新鲜的事物”等六个题项构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6。

3.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运用Haman的单因素测试去检验同源偏差的可能性:在所有变量中,若单一因素解释了大部分变异,则同源偏差可能存在。在共同偏差检验中发现有8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累计解释的总体变异量为64.998%,未旋转的第一主因子解释了总变异的29.3%,未超过40%,因此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的共同方法偏差对本研究的影响程度较小。

3.4. 信效度分析

表1所示,各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在0.6以上,社交网络、创业意向和创业韧性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均在0.7以上,各变量的聚合效度(CR)均在0.7以上,各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均大于0.5,说明3个变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收敛效度。

Table 1.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1. 信效度分析结果

变量

题项

因子载荷

Cronbach’s α

CR

AVE

社会网络

A1

0.771

0.935

0.936

0.548

A2

0.762

A3

0.737

A4

0.779

A5

0.817

A6

0.614

A7

0.783

A8

0.649

A9

0.714

A10

0.696

A11

0.761

A12

0.775

创业意向

B1

0.769

0.860

0.859

0.506

B2

0.674

B3

0.807

B4

0.635

B5

0.71

B6

0.655

创业韧性

C1

0.775

0.856

0.858

0.503

C2

0.706

C3

0.731

C4

0.698

C5

0.66

C6

0.679

根据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本次区别效度检验中,各维度两两之间的标准化相关系数均小于维度所对应的AVE值的平方根,因此说明各个维度之间均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Table 2. Discriminant validity test results for each dimension

2. 各维度区别效度检验结果

变量

社会网络

创业意向

创业韧性

社会网络

0.548

创业意向

0.831

0.506

创业韧性

0.965

0.871

0.503

AVE值平方根

0.740

0.711

0.709

3.5. 实证检验

3.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表3为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表明: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r = 0.736, p < 0.01)和创业韧性(r = 0.621, p < 0.01)均显著正相关,故H1与H2证实为显著;创业韧性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r = 0.309, p < 0.01)。相关分析结果初步支持了研究假设。

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结果

变量

1

2

3

4

5

6

1) 性别

2) 年龄

0.054

3) 学历

0.016

−0.029

4) 社会网络

0.044

−0.012

−0.018

1

5) 创业意向

−0.073

0.133

−0.038

0.434**

1

6) 创业韧性

0.007

0.036

0.045

0.621**

0.309**

1

均值

1.52

2.454

3.573

3.774

3.496

3.752

标准差

0.500

1.235

0.865

0.784

0.937

0.799

注:*p < 0.05,**p < 0.01,***p < 0.001,双尾检验。

3.5.2. 中介效应检验

依据Hayes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运行SPSS20.0的Process插件Model 4,可以发现(表4)创业韧性正向影响创业意向(β = 0.347***),H3得到证明。综上所述,社会网络能够通过创业韧性影响创业意向,初步可以判断中介效应成立。为了进一步地证实猜测,使用Bootstrap偏差校正重复抽样方法,选择5000次重复抽样和95%的置信区间,利用Process Model 4中介模型检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由表5可知,创业韧性的中介效应值为0.301,95%的置信区间为[0.129, 0.477]均不含0,因此可以确认中介效应成立,H4得到支持。

Table 4. Mediator effect test

4. 中介效应检验

变量

模型1 (因变量:创业韧性)

模型2 (因变量:创业意向)

模型3 (因变量:创业意向)

β

SE

LLCI

ULCI

β

SE

LLCI

ULCI

β

SE

LLCI

ULCI

控制 变量:

性别

0.005

0.043

−0.079

0.09

−0.095

0.065

−0.222

0.032

−0.097

0.063

−0.22

0.027

年龄

0.012

0.017

−0.022

0.047

0.121

0.026

0.069

0.173

0.117

0.026

0.066

0.168

受教育 程度

0.025

0.025

−0.024

0.075

−0.065

0.038

−0.139

0.009

−0.074

0.037

−0.146

−0.002

自变量:

社会网络

0.866***

0.027

0.812

0.919

0.870***

0.041

0.789

0.951

0.569***

0.078

0.416

0.722

中介 变量:

创业韧性

0.347***

0.077

0.195

0.499

R方

0.514

0.218

0.240

F

39.312

10.375

9.353

注:*p < 0.05;**p < 0.01;***p < 0.001,均为双侧检验。

Table 5. Total, direct and mediating effects

5. 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分解表

β

BootSE

BootLLCI

BootULCI

效应占比

总效应

0.870

0.040

0.793

0.948

直接效应

0.569

0.100

0.367

0.758

65.44%

创业韧性的中介效应

0.301

0.089

0.129

0.477

34.56%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创业韧性在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之间的中介效应,得出如下结论:1) 社会网络显著正向影响青年的创业意向。可能的原因是,社会网络能够为创业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和机会,并且通过社会网络获得的心理支持也能够促进创业意向的形成。2) 创业韧性在社会网络与青年的创业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创业韧性作为一种心理资源,是促进创业意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提升创业意向的过程中,除了增强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外,同时增强其创业韧性也对提升创业意向有极大的帮助。

4.2. 研究启示与建议

第一,加强创业者社会网络的建设与支持。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对创业意向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创业沙龙和行业研讨会,帮助创业者拓展社会网络,让创业者能够更容易地建立和维护人脉资源;其次,政府应支持在各地建立区域性的创业者组织,特别是鼓励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如法律咨询、财务咨询及市场推广等服务。这不仅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还能帮助创业者更广泛地接触资源,拓展视野,进一步提升创业环境的质量和便利性。

第二,构建全方位的青年创业培训体系。创业韧性能够使创业者主动进行心理调节和适应,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开设青年创业培训时,可以将创业韧性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之一。首先,邀请初创企业负责人传授经验,让青年了解创业的完整流程,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团队组建、资金筹措、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并分享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其次,提供系统的创业培训项目,包括咨询辅导、商业计划制定等内容,帮助潜在创业者更好地掌握创业信息,从而加强其创业韧性;最后,通过心理适应与自我调节培训,如心理咨询与自我评估工具的引入,帮助创业者建立积极的心理框架,学会在压力和挑战面前保持冷静与乐观,也能使其清晰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制定更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创业策略与发展规划。

第三,推进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产学结合。课堂中由有经验的创始人提供发展过程的脉络,并鼓励学生以创业团队的形式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模拟真实创业环境进行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和领导力。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从多个角度全面审视并预测可能对项目构成威胁的外部风险,树立学生的风险意识,学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遇。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以促进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式成长。

4.3. 研究不足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主要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虽然可以提供量化的结论,但仍存在方法上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采用混合方法,如深度访谈、案例研究、实验设计等,进一步揭示社会网络和创业韧性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机制。同时,考虑到时间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纵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创业意向的动态变化过程。此外,创业者的心理韧性是个复杂的概念,有可能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个体特征、地区文化、时间因素而有所不同,未来也可以透过设计不同因素来探讨创业韧性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全面地揭示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及外在影响,为创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贡献更加全面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王莹. 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基于创业效能感的中介效应[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11.
[2] Shu, R., Ren, S. and Zheng, Y. (2018) Building Networks into Discovery: The Link between Entrepreneur Network Cap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Discovery.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85, 197-208.
https://doi.org/10.1016/j.jbusres.2017.12.048
[3] Barnes, J.A. (1954) 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Human Relations, 7, 39-58.
https://doi.org/10.1177/001872675400700102
[4] Cook, K.S. (1982)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Zald, M.N., Ed.,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cademic Press, 10-34.
[5] 马光荣, 杨恩艳. 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创业[J]. 经济研究, 2011, 46(3): 83-94.
[6] 姜萍. 大学生社会网络、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5.
[7] Stam, W., Arzlanian, S. and Elfring, T. (2014) Social Capital of Entrepreneurs and Small Firm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of Contextual and Methodological Moderator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9, 152-173.
https://doi.org/10.1016/j.jbusvent.2013.01.002
[8] 雷丁, 谢婉莹. 华人资本主义精神[M].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09.
[9] Bird, B. (1988)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3, 442-453.
https://doi.org/10.5465/amr.1988.4306970
[10]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https://doi.org/10.1016/0749-5978(91)90020-t
[11] Thompson, E.R. (2009) 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 Construct Clar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ly Reliable Metric.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3, 669-694.
[12] Bullough, A., Renko, M. and Myatt, T. (2014) Danger Zone Entrepreneurs: The Importance of Resilience and Self-Efficacy fo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8, 473-499.
https://doi.org/10.1111/etap.12006
[13] Hoang, H. and Antoncic, B. (2003) Network-Based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8, 165-187.
https://doi.org/10.1016/s0883-9026(02)00081-2
[14] Peng, M.W. and Luo, Y. (2000) M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Nature of a Micro-Macro Lin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 486-501.
https://doi.org/10.5465/1556406
[15] 朱秀梅, 费宇鹏. 关系特征. 资源获取与初创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 13(3): 125-135.
[16] Bernard, M. and Barbosa, S.D. (2016) Resilience and Entrepreneurship: A Dynamic and Biographical Approach to the Entrepreneurial Act. M@n@gement, 19, 89-123.
[17] Lee, J. and Wang, J. (2017) Developing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Implications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41, 519-539.
https://doi.org/10.1108/ejtd-12-2016-0090
[18] 韦蓝欢. 环境不确定性下社会网络对创业幸福感的影响: 创业韧性的中介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财经大学, 2023.
[19] Linley, P.A. and Joseph, S. (2004) Positive Change Following Trauma and Adversity: A Review.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17, 11-21.
https://doi.org/10.1023/b:jots.0000014671.27856.7e
[20] Sippel, L.M., Pietrzak, R.H., Charney, D.S., Mayes, L.C. and Southwick, S.M. (2015) How Does Social Support Enhance Resilience in the Trauma-Exposed Individual? Ecology and Society, 20, 10-20.
https://doi.org/10.5751/es-07832-200410
[21] Kamaruddin, S.H., Manap, J., Idris, F., Abdullah, H., Suandi, T. and Khalid, N. (2017) The Role of External Protective Factors on Young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n Explora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s, 7, 1-12.
https://doi.org/10.6007/ijarbss/v7-i7/3069
[22] Duchek, S. (2017)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 Biographical Analysis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14, 429-455.
https://doi.org/10.1007/s11365-017-0467-2
[23] London, M. (1993)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reer Motivation, Empowerment and Support for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66, 55-69.
https://doi.org/10.1111/j.2044-8325.1993.tb00516.x
[24] Cooper, N., Estes, C.A. and Allen, L. (2004) Bouncing Back. Parks &Recreation (Ashburn), 39, 28-35.
[25] 张秀娥, 祁伟宏, 李泽卉. 创业者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7, 35(3): 419-427.
[26] Carr, J.C. and Sequeira, J.M. (2007) Prior Family Business Exposure as Intergenerational Influ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pproach.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0, 1090-1098.
https://doi.org/10.1016/j.jbusres.2006.12.016
[27] Lent, R.W. and Brown, S.D. (1996) Social Cognitiv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An Overview.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4, 310-321.
https://doi.org/10.1002/j.2161-0045.1996.tb00448.x
[28] 陈帅祺. 创业经历、创业韧性与创业意愿——创业家庭的调节作用[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 617-62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8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