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机械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匮乏等问题,提出该创新模式构建可基于市场导向、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创新驱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利用优化专业群布局、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等策略,并明确了具体的实施路径,从而有助于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技能型双创人才支撑。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appli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group, such a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market demand, the imperfect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lack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eachers. It propo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innovative mode can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market orient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esource sharing, innovation driv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utilizing strategie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professional groups, reform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innova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and clarifying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s, it helps to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industr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provid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1. 引言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双高”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机械制造行业作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需求。鉴于此,探索并构建机械制造专业群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通过细致梳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剖析当前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资源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策略与实施路径,旨在提升教育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具备创新精神的机械制造专业人才,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1]。
2. 研究现状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概念最早始于20世纪初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 CE) [2]。利用Web of Science (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同时以“Cooperative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 (VE,职业教育)”为主题并排除中文语种文献后进行检索,截至2024年8月20日,共检索到236篇文献;再以“Cooperative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Talents Training (TT,人才培养)”为主题且其他选项保持不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30篇;上述两种主题文献数量发表年度分布趋势图见图1。由图1可知,上述两种主题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论文最早分别始于1982年、2011年,之后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到2019年达到顶峰后两种主题论文数量均保持高位,自2019年起上述两种主题发表论文占比分别达到29.66%、53.33%。可以看出,国外职业教育合作教育研究领域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已成为热点。随着《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印发[3],我国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如建立产学研用联盟、创新实验室、技术研究院等。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产学研用”、“职业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文献149篇;再以“产学研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文献107篇;上述两种主题文献数量发表年度分布趋势图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两种主题文献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论文发表最早都始于2011年,自2019年起上述两种主题发表论文占比分别达到54.55%、70.79%,主要是因为2019年教育部正式下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4],使职业教育产学研用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此外,中国知网系统预测2024年上述两种主题论文仍将保持较高数量发表,不仅与当前国内外该主题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相关,同时也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相关政策发布有关。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职业教育产学研用研究领域中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研究热点。
![]()
Figure 1. Annual trend chart of WOS database publication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alents Training” references
图1. “合作教育(CE)”、“职业教育(VE)”并含“人才培养(TT)”主题文献WOS数据库发表年度趋势图
3.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 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材编写方面缺乏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我国产业大变革的与时俱进战略眼光,当前机械行业正处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新工业革命深刻变革之中,如不能对接和预判当前及未来市场的实际需求,缺乏前沿领域课程教育将限制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会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5]。2)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机械制造专业群实践教学通常需要大量设备和场地,并且需要巨额的购置、维护及更新换代成本。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区域经济与企业盈利下滑
Figure 2. Annual trend chart of CNKI database publications on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alents Training” literatures
图2. “产学研用”、“职业教育”并含“人才培养”主题文献CNKI数据库发表年度趋势图
风险增大等背景下,部分高校无法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实践平台和机会,不仅会降低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会限制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匮乏。多数职业院校缺乏既懂技术革新又具备创新创业经验的复合型师资队伍,难以满足教学过程日益增长的创新创业需求,限制了学生在技术创新与创业孵化方面的潜力释放,影响了专业群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4. 构建原则与策略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机械制造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有:1) 市场导向原则要求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行业调研和企业参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2) 校企合作原则强调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3) 资源共享原则提倡建立开放的知识和技术平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效益;4) 创新驱动原则鼓励通过项目驱动和问题导向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5) 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多样化学习路径,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机械制造专业群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1) 专业群布局优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构建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群。这要求教育机构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变化,据此优化专业布局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与资源共享,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2) 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改革中,应引入行业标准和最新技术成果,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增设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聚焦于某一特定技能或知识领域,便于学生按需选修;课程内容应反映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技术前沿,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6]。3)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应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平台等;通过各类目标导向式实习、实训、竞赛类、科研类项目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梯度的实践锻炼机会[7];邀请校外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学生提供不同视角、不同思维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对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认知与感悟;构建可持续反馈与优化的实践教学评估评价体系,确保学有成效、学有所获、学有所奖,建立良性督促激励机制。4)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与途径。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合作企业内在需求、学校特色与战略规划、学生就业规划等基础上,探索灵活多样、差异化、可操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努力实现各方资源优势互补、教学成效企业发展共赢、人才培养行业需求对接等良性合作模式,为校企合作注入内生动力[8]。
5. 实施路径
通过分析机械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构建原则与策略的探析,其实施路径主要有: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方向等,对所属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与交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未来人才需求提前谋划布局,搭建畅通的校企合作平台和沟通交流机制,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对接,从而保证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满足经济发展需求。2)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与渠道。在相关政策指导下,校企双方根据人才培养与需求目标,共建校企研发中心、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平台,全流程参与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实施,建立可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9]。3) 强化实践与双创能力提升。校企合作积极参与各类行业竞赛、技术技能竞赛、项目导向式比赛等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实战项目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升。4) 助推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学校出台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深度技术研发合作,将科研方向与企业技术需求对接,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储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科研项目,从而提升学生技术革新与创新的能力。5) 建立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产学研用协同育人重点过程性考核评价,对实施成效进行定期评估和目标导向评价。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学生、教师、企业意见建议反馈渠道,通过参与过程大数据进行全方位探析,发现问题及时优化和完善实施策略[10]。
6. 结论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针对机械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套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该模式构建原则与策略,进而通过明确市场需求与定位、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立健全评价与反馈机制等实施路径,可有效解决机械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2024YB0516),“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21BKJGLX529, 2021BKJGLX530),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42102520005),南阳市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23JCQY2022),中原工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编号:JG202105,KC202201)、中原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21ZGSZKC017)、中原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ZGJGLX009)。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