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及农村社会和谐的稳定。近年来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绩显著,但相较城市,农村地区的进展仍显滞后。以柘城县为例,现阶段全县在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文化遗产等方面已取得较大成果,但仍存在制度不够健全、文化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利用率低、公共文化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迫切需要完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为此,文章认为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健全文化资金投入保障这些措施,可以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a livelihood project,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basic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and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rural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but for rural areas, it still lags behind relatively. Taking Zhech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at present, the county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cultural facilities, mass cultural lif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market, cultural tourism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systems, weak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facilities, low utilization rate, and lack of public cultural professionals, which cannot fully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for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new expectations for a better life among farmer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rural 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Therefo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by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and legal protection, enhanc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stablishing a sound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for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cultural fund investment guarantee, the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an be gradually improved to meet the growing cultural needs of farmers and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持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统筹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均衡发展,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2021年出台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及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均再次强调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些文件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遵循。同时也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作出要求。在此时代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要解决总量“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还要主抓服务效能上的“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吴红梅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总结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的构想[1]。陈凤菊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构建科学的公共服务理念、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建立科学的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等对策[2]。孟一凡、李裕良通过对N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情况的调查,得出结论,认为需要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创新供给方式,加强传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以此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3]。马晓南、居占杰以滑县为例,得出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仍然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结论[4]。而尹铁燕认为,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应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循环发展模式[5]。
综上,学术界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模式方面有了研究,也关注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等新的议题,但其意义和内容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缺乏针对特定地域的实践方面的探索。所以本文通过对地方实践的剖析和反思去探寻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推动“十四五”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的步伐。
2. 柘城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
2.1. 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一是投入资金24.7万元,为各乡镇123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及文化活动室,每个中心配备3台拉杆音响。二是投入资金47万元,在皇集乡军胡寨村、李原乡方庄村建设2个文化广场(含:简易舞台、健身器材、照明设施、广场绿化等),进一步提升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免费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三是投入资金40万元,建设2个城市书房,并实施免费借阅服务,着力构建我县“15分钟阅读圈”,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柘城县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情况(部分镇) |
乡镇 |
文化站(个) |
文化活动室(个) |
农家书屋图书馆(个) |
图书藏量(万册) |
体育场(个) |
城关镇 |
1 |
13 |
19 |
20 |
8 |
慈圣镇 |
1 |
34 |
28 |
19 |
15 |
远襄镇 |
1 |
3 |
19 |
4 |
5 |
伯岗镇 |
1 |
1 |
22 |
0.691 |
5 |
陈青集镇 |
1 |
24 |
9 |
4 |
5 |
胡襄镇 |
1 |
30 |
16 |
14 |
20 |
数据来源:根据百度百科公布数据整理。
2.2. 文化资金投入现状
柘城县政府的经费投入包括财政投入、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和引进、宣传推广等方面。其中,政府的支持方式主要是财政投入,政府以财政资金支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包括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等,同时大力支持文化活动的开展,如文艺演出、文化节庆等,以满足农村群众的需求。文物保护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投入,政府通过加强文物宣传教育,保护和传承农村地区的文化遗产,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农村群众文化认同感。总体来看,柘城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为目标,通过政府多方面的政策投入,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文物保护,人才引进及宣传推广的资金投入也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政府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加大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参与度,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柘城县公共文化预算支出 |
时间 |
数据(万元) |
一般公共财政支出占比 |
2021 |
2395 |
0.52% |
2020 |
3046 |
0.54% |
2019 |
3364 |
0.66% |
2018 |
3851 |
0.85% |
2017 |
3237 |
0.80% |
2016 |
2840 |
0.74% |
2015 |
3263 |
0.91% |
2014 |
2823 |
0.89% |
2013 |
2412 |
0.81% |
2012 |
1899 |
0.67% |
数据来源:根据商丘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整理。
2.3. 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一是在2023年1月5日~6日,举办了2023年柘城县“春节”主题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活动分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玉兔迎新春、欢乐过大年”文艺汇演、戏曲专场、曲艺专场3个专场演出。二是在4月10日,马集乡马楼村开展了以“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柘城”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该活动被河南日报农村版和学习强国平台进行报道。三是在4月29日,举办了柘城县“第四届”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流动博物馆版面展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展示。综艺性节目、少儿舞蹈展演、豫剧展演、曲艺展演、魔术杂技展演等10个专场展演活动。四是征集200余幅书画作品,举办了庆“五一”书画作品展,开展了“千人诵经典,书香润朱襄”经典诵读活动、“诵经典读中国”经典诵读活动。五是相继开展了“中原舞翩跹”艺术广场舞大赛活动、“情满中秋·花好月圆”群众文化活动,“迎中秋•庆国庆”篮球比赛、“迎中秋•庆国庆”DIY活动、“我和我的祖国·国庆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继承传统,提升文明素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爱家的思想情感,激发人们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热情和力量。六是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和“舞台艺术送基层”演出活动。
2.4. 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
一是为7处新批准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分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东左楼祠堂、孟庄遗址、李庄遗址、慈圣关帝庙、永祥当铺、东岳天齐庙等72处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进行逐一排查,对慈圣关帝庙和永祥当铺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物保护单位拉了警戒带。初步制定了慈圣关帝庙维修方案。二是对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并在旧址处安装了宣传版面,进一步保护了红色革命文物。三是对林堂观音寺制定了维修方案,申请商丘市文物保护资金8万元,对林堂观音寺进行了维修,目前正在施工中。配合做好柘城孟庄遗址安防工程设计方案,申报了柘城孟庄遗址安防工程,获得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95万元,目前,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四是积极发掘县级非遗项目,编辑整理项目相关资料,推荐公布柘城县第五批县级非遗名录,现已完成《锦灰堆拓》《小磨香油》等6个项目初审及资料编撰工作。
2.5.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初步形成规模
第一,大力培育当地庄户剧团。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单县积极借助开展“一村一场戏”工程,培育发展当地具体特色、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庄户剧团参与送戏下乡巡回演出。通过现场培训和在演出中锻炼,柘城县目前有3支优秀的县剧团并保持长期的活跃度,为柘城县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演练平台,促使柘城县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初步形成规模。第二,为农村文化站配设人员编制。在全县22个乡镇(街道)中,配备专职文化站站长1人,负责农村文化站的综合协调工作。
3. 柘城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文化设施建设仍需完善、利用率低
正如前文所述,柘城县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如何提高这些设施的利用率,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柘城县文化站建设施设大都为老旧房屋且损坏较多导致无法使用;大部分乡镇图书馆提供的一些书籍不能满足农民需求,柘城县图书馆和农家书屋,有部分衣业技术、农业生产和农业信息的书籍,但是相关资料相对较少,内容十分陈旧,并没有一定的实践作用和价值,无法满足当前农民生产的具体需求,造成大部分图书一旦下发便形成摆设,很少有农民去阅读和浏览;柘城县个别乡镇的文化站挪作他用的现象严重。除城关镇、慈圣镇、陈青集镇三个乡镇的文化站作为独立的文化设施使用外,其余乡镇文化站都被严重挤占、挪用。
3.2. 文化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柘城县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所进展,但由于资金投入不够持续,导致部分文化站建设不到位,设施老旧。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使得专业文化服务供给有限,未能有效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资金投入的结构不合理,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未能得到保障。根据柘城县2012年~2021年财政预算情况,在农村公共文化支出项中,柘城县资金支持力度均在增加,从农村公共文化支出在一般财政支出的占比来看,自2012年以来,每年均达到50%以上,但从2018年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现阶段政府在文化领域的投入主要通过财政资金来支持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比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资金更多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较少的投入则用于文化活动和人才培养,导致文化服务质量无法提高。因资金投入不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未能完全满足。例如,农家书屋的书籍更新不及时,缺乏音响等文化娱乐设施。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文化服务的广度与深度,虽然政府每年都有投入,但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领域被边缘化,导致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缓慢。
3.3. 公共文化活动问题
第一,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柘城县举办各类公共文化活动主要集中于文艺演出。但是,随着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上升,许多群众有自己的审美观念,这些单一的文化活动不能激发人们的参与的欲望,因此导致许多村民经常会闲在家中观看电视聊天。第二,活动内容对群众吸引力不高。柘城县组织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群众参与人数和次数大多是以文艺演出和节庆日为主的文化活动,相对地打造全新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节目较少,缺少参与众多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文艺表演活动节目。政府对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没有引起重视,从而不能完全引起群众的兴趣。
3.4. 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目前柘城县文化遗产的保护虽说是从无到有,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较为落后。一是柘城县目前主要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多元化信息来对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面综合性的记录,更好地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但并没有运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进行整理分析,还只是停留在口头或录音记录,录像资料都较少。二是在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中,也曾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了一些原始录音和录像,但因存量少,时间久,缺少保护手段,导致了原始录音和录像的丢失或损坏,致使该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容易保护难。许多非遗项目存在着传承断代的濒危局面,许多本应传承的项目得不到良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不少文化遗产传统项目濒临失传,亟待记录和整理,大量的抢救挖掘工作迫在眉睫。
3.5. 公共文化人才队伍落后
尽管柘城县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但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文化人才队伍规模不够大。柘城县为充实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在全县22个乡镇(街道)中,配备专职文化站站长1人,负责农村文化站的综合协调工作。但从群众对于文化需求来看,以上队伍的规模只能满足于提供现有的服务,对于群众的期盼和需求无法进行满足。第二,文化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培训机制不完善不充分,其素质和能力难以匹配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由于当前文化事业的高速发展,保障经费不足,相当一部分的文化人才的待遇仍然相对较低,他们仍然需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而不是想如何向前推进服务质量的问题。第三,文化人才招引不足。虽然近年来,柘城县政府加大对“招才引智”工作的实施力度,但因政府对公共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对落后、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招才引智”工作一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6]。
4. 完善柘城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建议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使用率
为了加强柘城县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制定统一的农村文化设施标准,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拥有独立且功能齐全的文化站、图书馆和文化活动场所。设施内部应具备图书借阅、文艺演出、社区活动等多功能空间,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避免出现文化站被挪用的现象。另外,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和文化需求,完善农家书屋的书籍,以便满足农民需求。通过多种渠道,如村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短信等方式,向村民宣传文化设施的功能和开放时间,增加群众对设施的认知[7]。定期更新宣传内容,突出文化设施的特色和新活动,让更多村民知晓设施的用途和好处。
4.2. 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在偏远乡村和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8]。优先分配资金用于乡镇文化站、农村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关键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所有乡镇、村庄都有能够满足文化需求的基础设施。除了硬件设施的建设,还应增加对设施运营和维护的投入,避免因后续资金不足导致设施闲置或损坏。确保资金不仅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还用于文化活动的组织和运营,让文化设施长期发挥作用。
4.3. 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创新活动内容
设计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群体的需求。在传统文化活动中融入现代元素,例如增加流行音乐、现代舞、街头表演等,让年轻群体也感受到文化活动的吸引力[9]。在活动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如现场问答、游戏、投票、比赛等。例如,组织现场的文化知识问答、互动游戏或才艺比赛,吸引群众积极参与,让活动不再仅仅是单向的表演。通过举办文艺表演、手工艺、书法绘画等比赛,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给参与者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例如,举办广场舞比赛、村民才艺大赛等活动,通过竞争机制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另外在活动策划阶段,邀请村民提出建议和需求,确保活动形式和内容贴合实际。通过群众的参与,让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参与感。
4.4.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
柘城县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应该引入先进的保护技术和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三维扫描等对文化遗产进行精确记录和保护。例如,在建筑遗产保护中使用先进的修复材料和技术,确保历史遗址和文物的原貌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记录,建立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在内的数字化档案。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建筑遗址、手工艺流程等进行数字化再现,确保在自然损坏或灾害面前有数字记录保存。另外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文化遗产,建设数字博物馆、线上展览馆等,让更多人能够通过网络参观和了解柘城县的文化遗产,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10]。
4.5. 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培养本土文化人才
柘城县政府应出台吸引文化人才的激励政策,例如提供住房补贴、专项津贴、职业发展支持等措施,吸引外地的专业文化人才来到柘城工作。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采取短期聘用、顾问指导等形式,吸引高水平的文化专家和艺术家以兼职、临时顾问等方式参与本地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业发展。还应该对现有的文化站管理人员和文化工作者定期开展专业化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文化素养。另外,还应结合柘城县的实际情况,鼓励和支持本地有文化潜力的青年、文艺爱好者和社区领袖参与文化服务。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他们参加文化艺术类的职业培训或学历教育,培养本地文化骨干力量。在村镇社区中,挖掘和培养具有文艺才能的村民,鼓励他们参与到本地的文化服务中[11]。例如,组织村民戏曲团、文艺表演队等,由本土人才主导文化活动,促进文化自我管理和传承。
5. 结语
柘城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提升农村文化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文化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际效能,无法完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为解决这些问题,柘城县需要在政府引导下,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文化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鼓励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同时,应通过推动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进数字化文化服务的发展,提升服务效能。通过合理分配资源、强化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城乡文化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未来,柘城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社会和群众共同努力,探索创新和持续改进,最终实现文化服务的全覆盖,推动柘城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