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理论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的困境及推进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Advancing Path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T Theory
DOI: 10.12677/ass.2024.1310972, PDF, HTML, XML,   
作者: 杨红梅: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PET理论数字治理Digital Village Construction PET Theory Digital Governance
摘要: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强调,数字乡村建设必须被视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基于个人–环境–技术(PET)理论框架分析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即农民数字素养整体水平偏低,并基于个人、环境、技术三个维度提出优化对策,即提升农民素质素养、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技术支持力度以及推动数字农业基础技术创新性发展。
Abstract: The Outline of the Digital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emphasiz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villages must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hina. Based on the personal-environment-technology (PET)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namely, the overall level of digital literacy of farmers is low. It also puts forward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s,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i. e.,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literacy of farmers, perfecting the policy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intensifying technical support, and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basic technologies for digital agriculture.
文章引用:杨红梅. PET理论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的困境及推进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0): 657-66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972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主体的科学技术,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2019年5月,《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1明确“数字乡村”方向对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同时要求进一步挖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所显现的深远潜力,并进一步确认了数字乡村在乡村振兴的完善过程中所具备的战略地位。2022年5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及2,应当落实并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的实际化措施。《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3提出数字乡村建设重点任务内容,除了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涉农数据资源,应该包括智慧农业、乡村数字富民产业、乡村数字文化、乡村数字治理、乡村数字惠民服务、智慧美丽乡村等六方面

解决“三农”向来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在促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中,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关键任务,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战略也是对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响应。近年来,我国乡村数字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2021年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到39.1%4,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快速起步、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惠民服务扎实推进等等。然而,在进一步推动乡村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仍面临着乡村发展数字化水平不足、乡村数字化人才匮乏、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1]。一些数字设施建设流于形式,忽视农民真正需求[2],导致部分农民对数字技术持消极观望态度;技术方案趋于同质,忽略乡村社会基础;现代技术错位配置,消解乡村社会自主性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认真把握,从各个方面不断完善,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2. 研究现状

2.1. 数字乡村的概念及作用价值

第一是关于数字乡村概念的研究。陈潭、王鹏(2020) [3]认为,数字乡村旨在最大程度发挥数字经济的效益,普及和普惠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数字化服务,以使他们也能分享数字福利的红利。刘红红、吴红霞(2021)在提出[4],数字乡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静态与动态层面。静态层面,乡土社会秩序特指一种根植于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形态,其特征在信息文明时代展现出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鲜明差异,与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乡村类型形成对比。动态层面,则是社会变迁的体现——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革新,使理念、制度与手段全面迈向智能化、数字化和技术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数字乡村的概念应运而生,标志着传统乡村正在向现代化转型,拥抱科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王胜、余娜等(2021) [5]学者认为数字乡村旨在通过借鉴和应用数字经济理念,数字乡村是一个长期、动态、创新的过程,数字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包括经济、自然、人文等诸多内容。

第二是关于数字乡村作用价值的研究。毛薇、王贤(2019) [6]等认为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为推动了乡村治理向开放协同、精准高效与智能便捷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数字乡村建设在推进“数字农业”、深化“数字文化”、提升“数字教育”、优化“数字医疗”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展现了技术创新的力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数字乡村治理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赵早(2020) [7]也提出数字乡村的建设有助于推进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助推乡村实现开放协同、精准前瞻的治理方式。此外,赵成伟、许竹青(2021)等[8]学者认为数字乡村建设意义,还体现在有利于在农村生产经营、生态环境保护、文明创建、村庄整治等诸多方面的农村工作途径;有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2.2. 数字乡村建设的问题及发展路径

第一是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问题研究。冯景、王晶晶(2024) [9]分析甘南州数字乡村建设面临包括:基础网络设施相对滞后、资金不足、文化语言障碍等。杨军、温强(2024) [10]等人认为,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地区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一挑战便是人才的培养。许多偏远地区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挑战,尤其是高水平教育资源的缺失,这显著增加了人才培育的难度,导致人才储备不足,难以满足数字乡村建设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此外,这一现状还反映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第二是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沈费伟、袁欢(2020) [11]等人通过对数字农村进行基于公共池塘的深入分析,阐明了数字农村治理中所包含的行为动力、体制保障、资金提供、公众参与和监督等五大方面的现实逻辑。刘天元、田北海(2022) [12]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认为可以从构建有机团结的数字乡村建设共同体、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回归公共服务本位、完善数字乡村建设保障体系等角度解决数字乡村建设问题。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不同领域对数字乡村的概念、价值、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较为全面。这些成果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指导。

3. 基于PET框架下数字乡村建设的困境分析

个人–环境–技术(PET)理论框架由Peng ZY等[13]提出,该框架认为技术接受与利用行为的产生由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已有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视角多样丰富,但对数字乡村的建设困境和优化路径较少研究将其分类为个人、环境和技术三维度。个人–环境–技术(PET)理论框架将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纳入同一个模型中,形成了一个全新、完整的理论框架。本文基于个人–环境–技术理论框架,并结合数字鸿沟理论,数字鸿沟亦或是信息鸿沟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14],目前数字乡村建设的数字鸿沟问题较大的是城乡之间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差距。从个人维度——农民数字素养,环境维度——政策体系以及数字基础设施环境,技术维度——技术支持状况及数字农业基础技术等三维度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困境及推进对策进行分析。

首先,个人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数字素养是影响农民参与乡村数字建设的重要因素,政府需要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15]。其次,环境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数字乡村的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府政策的支持[1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信网络、物流系统等,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政策支持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推动力量之一,政府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政府需要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明确的政策支持。最后,技术支持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技术的可行、可用、持续和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数字乡村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智能化管理等功能,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因此,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路径可从个人、环境和技术三个方面共同发力。数字乡村建设正成为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但从个人–环境–技术分析框架来看,数字乡村建设仍然面临农民数字素养整体水平偏低;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数字基础设施配套尚未跟进;相关技术支持不到位,数字农业基础技术较为薄弱等困境。

3.1. 个人维度:农民数字素养整体水平偏低

程萌萌,夏文菁等(2015) [17]认为“数字素养”这一概念通常指的是在获取和评估各种数字格式信息的过程中,能够高效且批判性地筛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样化的数字工具与资源,创新性地生成新知识的能力。从概念核心来看,数字素养与媒体素养紧密相关,均着重于教导用户如何在社交互动与合作中,以安全、负责任的方式运用数字与媒体资源。

在数字治理时代背景下,公民的数字素养已成为享受数字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18],然而,这一素养的发展速度却未能与数字经济的迅速崛起保持同步,成为全球各国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普遍挑战,尤其是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居民群体,这一差异构成了数字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当前,农民的数字素养已成为制约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瓶颈与薄弱环节。尽管现有的数字乡村建设项目着重于基础设施的构建与升级,却忽视了对农民数字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从而导致先进的数字技术未能在农村地区有效地普及与应用,数字基础设施没有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农民的数字技能对于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至关重要[15],随着乡村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亟需加强农民数字素养的培养,以确保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2. 环境维度: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数字基础设施配套尚未跟进

政策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指引建设方向,规范乡村内部秩序,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19]。在中国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中,仅凭顶层规划“自上而下”地建立全面的政策框架,方能为实现既定目标与任务提供稳固的制度支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数字乡村战略指南2.0》以及其他相关纲领性文件的发布,虽然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指导方向,但目前在数字乡村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框架方面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国家尚未在法律法规层面构建起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制度体系,该体系应涵盖农业发展、农民权益、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生态保护、社会管理,以及经济活动等多个维度,以确保数字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数字基础设施是具备数字使用能力的前提条件[20]。当前,我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展现出惊人速度,尤其在城市地区,建设进程显著领先于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由于其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和现有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面临着人均承担数字基础设施固定成本较高的显著挑战。这不仅抑制了社会资本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积极性,还造成了明显的市场失灵现象。因此,亟需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以适应不断演进的数字技术需求,确保数字红利能够惠及广大农村地区。政府应着力弥补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投资的缺口,积极采取措施以缩小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

3.3. 技术维度:相关技术支持不到位,数字农业基础技术较为薄弱

尽管现代农业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但在实际应用中,许多农业技术尚未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应用。许多地区的农业机械仍然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高效、精准作业的要求。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不足相关技术支持不到位。

我国在农业领域的科研成就目前仍显有限,特别是在农业数字化的基础技术研究层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展现出明显的差距。我国在基础技术研发领域明显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农机装备中的专用传感器技术、农机的导航与自动化作业系统、精准农业的操作方法以及农机智能运维管理系统的构建等方面,这些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亟待加强。面临诸多关键性问题[21]。同时,立足我国农业实际情况的数字农业应用成果不多[5]。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庞大,但整体呈现出分散的特点,各地农村在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种植设备以及技术应用水平上差异显著。此外,当前数字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往往较为宽泛,并未深入到具体的农业环境中。科研人员与乡村之间的联系薄弱,鲜有专家能够针对农业农村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导致技术开发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

4. 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路径分析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路径,更是构筑农业强国的关键环节。数字乡村建设应立足于当地,因地制宜,积极开拓创新,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文章结合前文总结的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浙江省德清县及湖北省江夏区的实践经验,从个人–环境–技术三个维度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路径对策。

实践经验案例一,浙江省德清县“数字乡村一张图”。在数字乡村建设相关政策出台后,浙江省积极设立试点进行探索与实践,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德清县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坚持“整体智治”的理念[22],运用“数字乡村一张图”进行全域构建,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数字乡村智治模式。德清县通过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建设数据平台,成功打通应用系统,有效解决了构建村情民意和遥感监测等问题事件工单流转处置机制的难题[23]。完善了基层治理平台的功能,使之能够形成问题建议的收集、交办、办理和反馈的处理闭环,进一步增强了在线上群众路线方面的建设成效。实践经验案例二,湖北省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样板工程”。在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中,武汉市江夏区开展的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划举措,积极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数据化和在线化的管理与服务入选2019年全国百强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且连续2年被评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先进县[24]

4.1. 个人维度:提升农民素质素养,推动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提高农民数字化素养有助于促进其对乡村数字治理的全面深度参与[15],在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强化数字教育宣传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认知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首先,在农村居民数字化生活过程中,值得重视的一点是对数字化工具、数字技术及数字产品等方面进行加强宣传并提高其知名度,同时注重宣传对于居民数字素养提升有实际意义的相关案例,以便让他们更加生动地体验到数字化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其次,着重探讨了数字宣传形式的创新策略,特别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精心设计并实施个性化、精准化的数字宣传教育计划,旨在有效提升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影响力与普及度,并将该行动融入鲜活生动的宣传手段之中。最后,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育,应融入数字乡村建设顶层设计[25],从乡村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系统实施。针对村民个人计算机使用能力不足、数字化增收能力差等短板,建议面向农村推广个人计算机设备与多样化的数字服务。为了推动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进程,应积极出台支持与鼓励政策,以助于村民便捷地获取并使用数字设备与服务。此举不仅能够加速村民互联网接入的步伐,更将激发他们在创意与生产力方面的潜能,有效提升其数字技能及经济收益。

4.2. 环境维度:完善政策体系,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第一,加强顶层规划与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同时大幅度提升政策支持的力度。政策的制定不仅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然而,要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并促进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关键在于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与合作。这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政策,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策略,以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因此,统筹规划、跨部门协作以及精准施策成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

第二,提供数字设备和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数字设施。为了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我们需要在数字乡村中提供全面的数字设备与基础设施,包括铺设光纤网络、配备高质量的计算机硬件等关键设施。此举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乡村地区的信息接入能力,而且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学习与熟练应用数字技术的坚实基础。通过这些措施,我们不仅能够确保乡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数字化资源,还能够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整体进步,实现更加公平、包容的数字化转型。政府机构在促进乡村地区发展时,应加速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特别是在电力、水利、公路等基础领域加大投入与改革力度。同时,积极探索并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包括光纤网络铺设、数字化农村广播电视系统建立以及智能物联网平台的构建,以全面提升乡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与生活质量。

4.3. 技术维度: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推动数字农业基础技术创新性发展

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支持力度,加速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及其应用的创新性发展,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收益,通过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首先,重视和加强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构建智慧供应链体系的过程中,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卫星遥感、航空测绘、GPS定位导航、物联网、大数据等的投入,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加强。积极推广农村试点地区在智慧牧场、智慧林业、智慧果园等领域的成功案例,促进整个农业行业的均衡与全面进步。其次,数字农业不仅需要广泛吸纳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还需加强技术创新与不同领域的技术融合,显著提升“互联网+”在现代农业实践中的效能。通过构建一个全面覆盖的农产品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我们可以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数字化管理,以此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实现深层次、全方位的数字化变革。最后,发展乡村数字化生产力[24],采用一系列策略进行劳动手段的优化,其中包括加大种植养殖基地改造力度,积极构建物联网应用示范点以及数字化农业工厂等[1],以实现对生产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及精准化控制。

5. 结语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演进的发展过程,无法通过单一手段或短时间内实现全面覆盖。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提升与应用,更涵盖了乡村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数字乡村建设正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我国众多地区已启动了数字乡村试点项目,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路径。同时,一系列国家政策的相继推出为这一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专家学者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数字乡村建设的系统化、专业化发展,使之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然而,鉴于我国乡村占据显著比例,且地域分布极为广泛,各地情况呈现出显著差异性。因此,在数字乡村的实际落地建设过程中,并非简单的技术移植或设备投入,而是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精准定位,选取最契合当地需求和资源条件的切入点,逐步展开实施,采取合理有效的建设方略。

NOTES

1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R].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

2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R].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2。

3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 [R].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2022。

4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 [R]. 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2023。

参考文献

[1] 刘宁, 尹贵斌. 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J]. 中国市场,2024(2): 191-194.
[2] 万胜. 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及纾解路径[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1): 43-45.
[3] 陈潭, 王鹏. 信息鸿沟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症候[J]. 电子政务, 2020(12): 2-12.
[4] 刘红红, 吴红霞. 数字乡村战略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 24(24): 215-216.
[5] 王胜, 余娜, 付锐. 数字乡村建设: 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 改革, 2021(4): 45-59.
[6] 毛薇, 王贤.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及策略研究[J]. 情报科学, 2019, 37(11): 116-120.
[7] 赵早. 乡村治理模式转型与数字乡村治理体系构建[J]. 领导科学, 2020(14): 45-48.
[8] 赵成伟, 许竹青. 高质量发展视阈下数字乡村建设的机理、问题与策略[J]. 求是学刊, 2021, 48(5): 44-52.
[9] 冯景, 王晶晶. 甘南州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8): 64-67.
[10] 杨军, 温强. 数字乡村背景下的乡村数字化人才培养策略[J]. 基层农技推广, 2024, 12(1): 113-115.
[11] 沈费伟, 袁欢.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乡村治理: 实践逻辑与优化策略[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10): 80-88.
[12] 刘天元, 田北海. 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 江汉论坛, 2022(3): 116-123.
[13] Peng, Z., Sun, Y. and Guo, X. (2018) Antecedents of Employees’ Extended Use of Enterprise Systems: An Integrative View of Person,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39, 104-120.
https://doi.org/10.1016/j.ijinfomgt.2017.11.007
[14] 《走进信息社会: 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课题组, 张新红. 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J]. 电子政务, 2010(8): 31-74.
[15] 苏岚岚, 张航宇, 彭艳玲. 农民数字素养驱动数字乡村发展的机理研究[J]. 电子政务, 2021(10): 42-56.
[16] 王廷勇, 杨丽, 郭江云. 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及对策建议[J]. 西南金融, 2021(12): 43-55.
[17] 程萌萌, 夏文菁, 王嘉舟, 等. 《全球媒体和信息素养评估框架》(UNESCO)解读及其启示[J]. 远程教育志, 2015, 33(1): 21-29.
[18] 蒋敏娟, 翟云.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公民数字素养: 框架、挑战与应对方略[J]. 电子政务, 2022(1): 54-65.
[19] 文丰安. 数字乡村建设: 重要性、实践困境与治理路径[J]. 贵州社会科学, 2022(4): 147-153.
[20] 孙久文, 张翱. 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乡村建设: 意义、挑战与对策[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60(1): 127-134.
[21] 殷浩栋, 霍鹏, 汪三贵. 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 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J]. 改革, 2020(12): 48-56.
[22] 汪菁. 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行动困境和优化路径——基于浙江省德清县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J]. 科技和产业, 2023, 23(4): 128-132.
[23] 刘思怡, 赵璠, 詹淼华. 浙江省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成效评价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24(5): 13-16.
[24] 李永领. 德清推进数字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浙江经济, 2021(7): 68-71.
[25] 殷涛, 林宁, 李华, 等. 助力乡村振兴: 数字乡村典型应用场景与实践[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