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遗”口述史研究的内涵、优势与策略——基于体育博物馆的视角
The Connotation, Advantages, and Strategies of Oral History Research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por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Sports Museum
DOI: 10.12677/aps.2024.12513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乔成坤, 刘 欣:天津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天津;赵 彦: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天津
关键词: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体育博物馆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ports Oral History Sports Museum
摘要: 本文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的内涵、优势和策略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发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的内涵在于史料性、文化性、教育性、传播性;优势在于弥补原始文献不足、提供口述佐证,补充历史细节、提供详实史料,表达生动、提升感染力,丰富传播手段、增加公众参与度;策略表现为建立口述史资料库,融合多媒体技术,建立口述史产学研基地。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dvantag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research on oral history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oral history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es in its historical materials, culture, edu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and its advantage lies in making up for the lack of original literature, providing oral evidence, supplementing historical details, providing detailed historical materials, expressing vividly, enhancing infectivity, enriching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increas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its strategy is to establish an oral history database, integrate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establish a joint base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oral history.
文章引用:乔成坤, 刘欣, 赵彦. 体育“非遗”口述史研究的内涵、优势与策略——基于体育博物馆的视角[J]. 体育科学进展, 2024, 12(5): 901-906.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4.125131

1. 引言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加强对“非遗”的保护,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这为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1]

作为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承载者,体育博物馆不仅是一个陈列体育文物的场所,更担负着教化公众、传承体育精神和促进体育文化交流的任务[2]。口述史通过记录访谈的形式,利用录音和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搜集体育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3],为体育博物馆多样化展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之成为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创新表达方式,对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2. 体育“非遗”口述史研究的内涵

2.1. 史料性

体育“非遗”是指那些世代相传,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体育活动和技艺。这些遗产包括但不限于传统体育项目、游戏、舞蹈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技能、仪式和传统[4]。它们反映了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育“非遗”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史料性。一方面体育“非遗”的传承通常跨度较长,这种长时间的延续使得体育活动不仅在技艺上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而且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习俗和社会价值也在不断地积累和丰富;另一方面成为体育“非遗”的条件限制进一步强调了其史料性。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要成为“非遗”,必须具备独特性、代表性以及活态传承等特点,这些因素使得体育“非遗”口述史成为研究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宝贵史料。

口述史作为一种重要的史学研究方法,通过记录和整理传承人的口头叙述,能够捕捉和保存那些难以在文献中直接找到的历史细节和生动场景,不仅能够保存即将消失的传统体育技艺,还能够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为未来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来源。在体育“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口述史具有显著的史料性价值。

2.2. 文化性

体育“非遗”口述史不仅是体育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5]。通过访谈传承人,将“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沿革、传承脉络等信息得以保存和传播。体育“非遗”项目所蕴含的顽强拼搏、积极克服困难的精神,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的奥运精神高度契合,两者共同体现了人类在体育领域的文化追求和精神价值。

体育“非遗”口述史为体育博物馆提供了生动、鲜活的体育历史素材,让公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体育“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些口述资料不仅包含了技艺本身,还有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社会变迁等信息,也进一步增加了体育博物馆的文化深度。

2.3. 教育性

体育“非遗”口述史研究不仅是传承和保护体育“非遗”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文化教育和历史认知的重要途径。相较于传统的静态展示,口述资料能够提升体育博物馆的教育效果。体育“非遗”口述史通过传承人的亲身讲述,为公众提供了更加生动、真实的体验,这种互动式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公众的兴趣。例如,上海体育博物馆联合上海音像资料馆,通过采访多位著名体育运动员、体育事业管理者、体育学者,制作《时间的赛场》口述史纪录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体育的发展历程。在传统陈列展览的基础上,上海体育博物馆使用“实物 + 图片 + 声音 + 影像”形式的视听影音,举办“体荟非遗美好生活”等文化活动满足参观者的多元化需求[6],拉近了体育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口述史研究还能够增强青少年的实践能力,通过观看传承人的演示和讲解,青少年不仅能够学到具体的体育技能,还能理解这些技能背后的文化意义。中国体育博物馆在2013年启动的《中国奥运人语录》项目中,通过奥运亲历者的倾情口述和与青少年的对话,将抽象的奥林匹克价值与中华体育精神和健康理念直观化、可视化[7],并融入社会大众的普通生活之中,从而拉近青少年和体育博物馆之间的距离,使青少年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既凸显体育博物馆的人文关怀,又彰显体育博物馆宣传教育的特殊价值。

2.4. 传播性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而体育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不仅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还能够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传递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意义。体育叙事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强的传播效能,它跨越国界,成为一种全球共通、易于各国人民领悟与共鸣的国际交流媒介[8]。口述史作为一种生动的体育“非遗”叙事方式,可以将体育“非遗”的故事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增强其吸引力和传播力。

体育博物馆借助口述史这一方法,获取了多元化且富有深度的传播资源。通过“实物 + 图片 + 声音 + 影像”的呈现方式、现代科技的融合,在呈现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口述内容时,能够有效地向广大公众传递独特文化遗产的知识与文化价值,进而促进公众对文化多样性的深刻理解与认同。这些鲜活的故事叙述与真实的个人体验,不仅缩短了公众与体育“非遗”之间的心理距离,还提升了体育博物馆作为文化展示平台的吸引力。在多种传播脉络下,体育博物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文化服务。

3. 体育“非遗”口述史研究的优势

3.1. 弥补原始文献不足,提供口述佐证

体育“非遗”的保护工作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史料缺失。随着体育“非遗”传承人老龄化加剧以及城镇化的演进,很多依靠口口相传与身体示范传承的内容,由于缺乏系统的记录,留存的资料较少,在传承断代的危机下,大量珍贵的历史材料和体育“非遗”技艺正在逐渐消失[9]。国家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如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别的传承人年龄结构偏高,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数量较少,这直接影响了体育“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体育“非遗”口述史其核心在于通过采访、记录、整理传承人的亲身经历和口述资料,形成图片、抄本、音频、视频等史料,以弥补传统文献资料的不足。这些资料不仅包括传承人对技艺的传授、实践经验和感受,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社会变迁等信息,为体育“非遗”的抢救性保护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证据[10]。在体育博物馆的展览中,往往侧重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而体育“非遗”口述史收集传承人的口述资料,通过与文献、图片、实物等传统藏品互证互补,使体育历史更加完整,增强了体育“非遗”的真实性。

3.2. 补充历史细节,提供详实史料

体育博物馆所依赖的历史资料大多以文献资料、文物藏品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无疑为展示体育“非遗”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基础。然而,传统文献资料往往侧重于宏观叙述和整体呈现,缺乏具体细节和个体经验的呈现,难以深入挖掘和展现体育“非遗”背后的故事、传承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具体技艺的细枝末节,而这些细微之处,正是构成体育“非遗”独特魅力和文化感染力的重要元素。通过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可以直接从传承人口中获取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技艺的具体细节,还包括传承人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体验。口述史方法的应用丰富了历史记录,使体育博物馆的展览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公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体育“非遗”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

3.3. 表达生动,提升感染力

从体育博物馆的维度审视体育“非遗”口述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所展现的优势,在于其能够系统性地搜集并编纂真实、生动、富有温度的口述史料,发挥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在口述史的框架下,个体得以运用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阐述亲身经历、见解和情感倾向[11],使得原本静态或抽象的“非遗”项目焕发出生机,变得触手可及。

口述史以人为主体的叙事方式,其高度的真实性和亲近感从传统文献中脱颖而出,在体育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内生动呈现历史画面,与公众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体育“非遗”口述史不仅还原了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更深刻捕捉了人物情感与环境氛围的微妙变化,使得历史的讲述充满了情感的温度与细腻的色彩。这种真实性与生动性,赋予了口述史在传播体育“非遗”文化时带来的文化感染力,能够有效触动公众的心弦,促进他们对体育“非遗”价值的深刻认同。

3.4. 丰富传播手段,增加公众参与度

体育“非遗”口述史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及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12],构建了一个多元化、沉浸式的传播体系,这一体系丰富了传播手段,提升了公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深度。

作为体育“非遗”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口述史其本质在于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将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生动再现。在体育博物馆的情境中,口述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口头叙述,它使用高清图片展示、详实文字记录、视频再现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图片能够直观展示体育“非遗”项目的历史场景与技艺细节;文字能够深入阐述其文化背景与价值意义;视频能够动态还原技艺演示与赛事盛况;现代科技手段则能够进一步打破时空界限,在互动体验中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多维度的传播脉络,使得口述史内容得以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给公众,让公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体育“非遗”的独特魅力。

4. 体育“非遗”口述史研究的策略

4.1. 建立口述史资料库

首先,体育博物馆应成立专门的体育“非遗”口述史项目,制定科学的收集计划,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体育历史亲历者的口述资料,并对收集的抄本、音频、视频等口述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归纳。其次,在体育“非遗”口述史项目的基础上,体育博物馆应建立口述史资料库,采用数字化技术保存口述史资料,确保资料的长期可访问性,建立完善的资料保护机制,防止资料损坏和丢失[13]。资料库的建立有助于保护这些珍贵的口述资料,确保它们得以长期保存和利用。

4.2. 融合多媒体技术

体育博物馆在保护和展示体育“非遗”时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展示方式往往侧重于实物展示和静态的文字说明,缺乏动态和互动的元素,难以充分展现体育“非遗”的丰富内涵。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公众对展览的期待越来越高,单一的展示手段已难以满足现代公众的需求。因此,体育“非遗”口述史如何通过创新手段提升展览效果,增强公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成为体育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口述史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为体育博物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体育博物馆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将口述资料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通过数字化技术制作体育“非遗”的专题展览或纪录片,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14]。将传承人的访谈视频、录音资料和口述记录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访问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引入先进的VR互动体验技术,让观众戴上VR眼镜,进入虚拟的运动环境,感受运动的魅力。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展览的趣味性,还能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体育文化。

4.3. 建立口述史产学研基地

口述史产学研基地是一个集研究、教育和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旨在通过体育博物馆和高校的合作,推动口述史的研究成果落地。这种合作模式能够将体育博物馆的丰富资源和高校的学术优势有机结合,为体育“非遗”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体育博物馆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人才资源,对体育“非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高校可以借助博物馆的实物和资料,为师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实践平台([3]: p. 45)。双方合作下能够更加系统地开展体育“非遗”口述史的采访、整理、研究和传播工作。双方合作模式下,不仅推动了文化繁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5. 结语

在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体育“非遗”项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机遇与挑战并存。体育“非遗”口述史研究以其独特的内涵、显著的优势及创新的策略,为体育博物馆视角下的体育“非遗”保护开辟了新的路径。口述史成为研究各领域的“交通工具”,它拓宽了专业的边界,彼此通过互换记忆,来获取深层认识和理解。随着技术的发展,体育“非遗”口述史研究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强大助力。

委托项目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委托项目“天津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口述史研究”。

参考文献

[1] 袁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的三维分析[J]. 求知, 2023(8): 15-18.
[2] 桑培虎. 口述历史推进体育类博物馆创新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21(1): 40-46.
[3] Thompson, P. (1988) The Voice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 2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张丰, 朱大梅, 吴若熙, 等.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叙事体系构建[J]. 体育文化导刊, 2024(7): 68-74.
[5] 毕金泽, 陈翔宇, 郭振. 从“非遗”到“体育非遗”: 概念演进与本土化界定研究[J]. 体育科学, 2023, 43(2): 42-50+86.
[6] 李硕. 我国体育博物馆文物的活化利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体育学院, 2024.
[7] 侯明. 历史与文化传承中北京奥运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以北京奥运博物馆“奥运口述史”项目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37(7): 38-43.
[8] 夏天. 体育口述史的价值与推进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 2018(12): 137-141+158.
[9] 陈小蓉.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念、特征、功能、分类[J]. 体育科学, 2022, 42(4): 14-21.
[10] 郝圆圆, 杨军霞, 刘丽婷, 等. 口述史方法在体育非遗保护中的应用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1(2): 62-66.
[11] 杨祥银. 倾听的力量: 口述史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J]. 浙江社会科学, 2023(7): 147-155.
[12] 吴丽芳, 涂传飞. 国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历史演进、新态势及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3, 46(6): 145-156.
[13] 李晨, 耿坤. 关于博物馆数字文化资源开放机制建设的讨论[J]. 中国博物馆, 2020(2): 31-39.
[14] 杨秀侃, 顾郑军. 媒体融合背景下体育博物馆文化传播研究——以国际乒联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为例[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2(4): 79-8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