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弘扬路径探析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4.13111052, PDF, HTML, XML,   
作者: 姚诗怡: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关键词: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路径New Era Educator Spirit Path
摘要: 教育家精神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明确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特征,梳理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在分析其时代价值的前提下,探析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具体路径,这既是当下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
Abstract: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has injected a strong spiritual forc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sort out the logic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and explore the specific path of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under the premise of analyzing its value of the times. It is not only an urgent need to build a high-quality teacher team, but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文章引用:姚诗怡.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弘扬路径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1): 605-61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11052

1. 引言

“教育家”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家”是指专门从事教育活动具有教育专长,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有创新贡献和有影响力的人[1]。1901年,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言及的“教育家之精神”可能是“教育家精神”的最早表达。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强调:“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2]。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出全面系统部署[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当前学术界围绕教育家精神进行了有益探索。对教育家精神的研究集中于时代内涵、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弘扬路径等方面。如将良知、智慧、实践视为教育家的精神品格。从价值观、方法论、认识论等方面探寻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基于教育的相关论述分析教育家精神的生成理路。将培育理想信念、提升自身价值作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路径。国外没有对“教育家精神”的专门研究,但可以将西方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作为思考起点,寻找教育家精神的国际参照。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教育阶段论[4]。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的主导原则等论述进行系统梳理[5]。洛克在《教育漫画》中系统论述儿童教育[6]

综上,学界关于教育家精神的总体研究成果较少,成果的数量与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实践不构成正比。本研究在明确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征、生成逻辑、价值的基础上,探析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路径,以期丰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研究成果。

2.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2.1.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

教育家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在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彰显,有其独特的时代内涵。

2.1.1. 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赓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形成,得到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认可,是体现党的思想理论、性质宗旨、优良传统的创新系统[7]。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血脉的赓续。教育家精神与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源头的伟大建党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精神品格,内蕴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革命时期的革命家充当教育家的角色,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先生”,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赓续发展革命家的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作为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核,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因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出现,让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等精神品质得到传承发展。

2.1.2.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

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再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是包含价值、实践、目标三个层次的精神体系。

价值层面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本质,是实现教师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体现[8]。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要求教师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理想信念,在厚植家国情怀和报效祖国中实现社会价值。浙江大学的校长竺可桢,始终坚持科学救国的思想。他将教育看作国家的根本,科学看作强国的基础,深耕地理学与气象学研究,创办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为国家培养大批气象学人才。教师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人师者在育人中实现个人价值。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要求为人师者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施教,以模范行为感染和引领学生。用有涵养的语言,在教育教学中传递正确的文化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思维模式。北大校长蔡元培坚持立德树人,认为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是健全的人格修养。他以简朴的生活态度,不求奢华的生活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操和行为。

实践层面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优秀的教育家都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既有高超的专业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9]。为实现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既为“经师”又为“人师”。教育的专业性要求教师坚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自觉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能力,增加教育智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郭沫若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鼓励学生学好科学知识,另一方面热情推荐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们转学到音乐学院、戏剧学院。教育的发展性要求教师坚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应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实际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为适应不断变革的现代教育,要以刻苦钻研的勤学态度接受新知识,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创新人才。人民教育家于漪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将语文教学与美育相结合,用戏剧、美术等艺术手法解读文本,凸显文中的精神。

目标层面实现“仁而爱人”与“推己及人”的统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逻辑必然。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推己及人”的事业[10]。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体现“仁而爱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的仁爱情怀。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和关爱每位学生,以仁爱之心心系国家、教育和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自觉增强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做到以爱传知、甘于奉献。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以爱传知,甘于奉献。一生扎根乡村教育,为乡村学生带去新知识。她心怀大爱,多次捐款救灾、资助贫寒学生、帮扶困难家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体现“推己及人”。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文化已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和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古代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追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师理应承担起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应有贡献。在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方上,教师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善用文化来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中把理论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会贯通。教师应在教书育人中倡导和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引导学生平视世界、走向世界,做到胸怀天下。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胸怀国家意识和人类社会责任感,倡导澳门大学以多元文化育人,结合中西方教育理念建设校园文化,搭建面向全球的科研平台。

2.2. 教育家精神的基本特征

从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基础和主要内涵出发,实践性、历史性、人民性是教育家精神的基本特征[11]。首先,教育家精神具有实践性。教育家精神源于党的百年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的持续发展中实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其次,教育家精神具有历史性。一是,教育家精神的主题随历史的发展演变。从古代的“救亡图存”,近代的以“铸魂育人”到现代的“教育强国”,教育家精神的主题一直在发生变化。二是,教育家精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既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育人智慧,也是对中华传统师道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后,教育家精神具有人民性。教育家精神是对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怎样培养教育家等时代之问的回答,体现人民教育为人民的基本理念。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人民立场。如陶行知大力推行平民教育,给妇女儿童、下层民众等弱势群体以受教育的机会。徐特立到女私塾任教,支持女子教育事业的兴起与发展,通过创办平民夜校,支持平民教育。

3. 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是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彰显。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传统师道精神,源于马列主义教育思想,承继于党的百年教育实践。

3.1. 历史逻辑:中华传统师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2]。“师道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师道精神”以尊师重道为价值核心,蕴含丰富的师德思想与教育理念[13]。这些优秀的思想资源无不影响塑造数千年来中国教师的思维模式和言行举止,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形成的文化沃土。

首先,中华传统师道精神提倡尊师重道。西周时期的“弟子事师,敬同于父”,要求学生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老师。《说文解字》中的“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强调学生以尊敬的态度对待老师。其次,中华传统师道精神彰显师德思想。孔子的“身正”是指教师应以自身正确的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明末王夫之提倡“正道、正言、正行”,表明教师不仅要有符合道德和正义的行为准则,还要有符合道德和真理的言语表达和能转化道德知识的实际活动。“师范端严,学明德尊”“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等师德思想,奠定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文化底蕴。最后,中华传统师道精神蕴含丰富的教育理念。儒家思想中有因材施教、改过迁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言传身教等一系列经典的育人方法。《学记》中主张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学方法。

3.2. 理论逻辑:马列主义教育思想

马列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教育的性质和教师的地位,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目的,能体现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的重视,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石。

关于教育的性质和教师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表明无论何种教育都具有阶级性,都代表着特定阶级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将教师划分为向资本家出卖自己脑力劳动的无产者。列宁看到数十万教师对于社会教育工作的作用,认识到教师是将群众从资产阶级的谎言中解救出来的力量。列宁在全俄国际主义教师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绝大多数教师都靠近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14]。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在农民阶级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坚持教育实践观。通过建立工人协会、演讲授课、参加和指导工人群众的革命运动等具体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共产党宣言》中,教育的目的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教育目的探讨。马克思坚持个体应实现智力与体力的全面发展,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片面发展,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张通过社会主义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3. 实践逻辑:党的百年教育实践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是对党的百年教育实践的反映。教育方针是党依据历史形势对某一时期内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性部署和教育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包含着党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相关认识,它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阶段性的特点[15]。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教育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巩固无产阶级统治,推进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培养革命人才,中国共产党确立“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教育方针[16]。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文化教育工作就被当作革命工作的基本要义之一,成立工人组织、工人学校、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宣传革命思想,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促进工农群体的思想解放。因革命发展的需要,成立多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如以培养抗日战争中军事政治的领导干部为办学宗旨,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作为培养革命人才的教材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育为新生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坚持德育、智育、体育实现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17]。党和政府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开展对农民、工人和工农干部的扫盲教育,兴办多种形式的工农速成中学、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和技术专修班,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知识水平。毛泽东推行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鼓励师生在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之后,到工厂、农场、农业合作社去接受实践锻炼,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教育为经济发展和人民服务,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方针[18]。党中央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重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为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劳动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劳动技术课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知识实现教育普及。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从普及小学教育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紧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主题,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服务。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19]。党中央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中,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202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以法律的形式将新时代劳动教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

4. 教育家精神的价值

4.1. 有助于实现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

当前我国处于人口结构的历史性转折时期,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红利取代人口红利刻不容缓。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人才体系为支持,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追求。这与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在思想引领、价值立场、方法原则、目标导向等方面高度契合。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推动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

4.2. 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性回答。当今世界,青年的精神世界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利己主义等偏私狭隘的价值观腐蚀,急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青年学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价值追求的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能很好地迎合这一理论与现实需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立德树人的体现。这一道德情操要求教师自觉提升道德素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品质的发展。

4.3. 有助于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事业中核心力量,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者和指导者,承载着培养未来建设者的责任。当前,偏远的农村学校和部分城市薄弱学校受教师退休潮的影响,存在师资招不满或招来了留不住的困境。存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国家提出要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育家精神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中理应秉持的高尚品质和职业操守。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优秀教师发扬奉献精神,主动前往师资力量不足的地区支教。偏远地区的教师注重培养自身品德,加强专业发展,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这些举措能有效解决师资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差的问题,实现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5. 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路径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要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引领,以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实践中转化为关键,以构建完善的教师奖评机制为保障。唯有如此,才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5.1. 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引领

推进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列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吸收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师道精神重视培养师德,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学生的表率。师德也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师德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自身的师德品质,二是师德规范即社会对教师德行的要求。

加强师德建设应先提升教师的师德品质。教师对自我价值有清晰的认知是提升师德品质的前提。教师应明晰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担当,牢固树立为国家和民族服务的理想信念,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同时,教师需主动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文化、科技素养,以更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引领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黄大年是中国地球物理学家,是新时代师德典型人物,在2024年9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黄大年在立德树人方面树立了榜样。首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青年时期黄大年同志就立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宏大志向,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融为一体。其次,坚持言传身教。他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师德师风,自觉用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用自身行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坚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理解和尊重不同学生的爱好兴趣,在学生的科研工作上给予巨大帮助。归国7年多,他没日没夜地带团队、赶进度、为教育和科研事业辛勤奉献。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离不开制度规范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切实担负师德督导的责任,通过坚持事实有效性与法律规范有效性相统一的原则制定师德培育、治理制度以及师德失范行为的问责制度,加强师德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是关于教师的职业行为、师风师德的法律规范。

5.2. 以坚持实践落实为关键

马克思认为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的发展。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社会、学校、教师都有责任,那么弘扬教育家精神也需依托社会各方力量。

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如加大对教师荣誉表彰的力度,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让尊师重教在全社会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国家重视对教师荣誉的表彰,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七条提出“国家建立教师荣誉表彰制度,设立国家教师奖”[20]。为讲好教育家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推出的《大先生——中国教育名家列传》系列纪录片,讲述于漪、卫兴华、高铭暄、顾明远、潘懋元、龚全珍6位教育者工作者的光辉事迹。

学校要创立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学校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立足自身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教育实践,挖掘、整理、总结好教育家的育人治学事迹和品格精神风范,通过壁画、雕塑、校史陈列等呈现形式和舞台剧、微视频等传播方式,讲好教育家的故事,弘扬教育家的思想。学校管理者应建立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具体方案,实时跟进教育家精神的落实情况。

教师要自主自觉地吸收与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主体,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特征,它要求教师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和执着追求,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张玉滚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的校长,他风里来雨里去,往返于高丘镇和学校之间的山路上,用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林丰开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美岭的中学教师,他扎根山区教育二十余年,他创新教学方法,以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将相对枯燥的生物知识讲清讲透,助力一批又一批的深山学子圆了大学梦。这些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和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5.3. 以完善奖评机制为保障

完善的奖评制度可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也要以完善奖评机制为保障。国家层面,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在教育强国目标的指引下,建立完善的教师奖评制度体系。政府层面,各级政府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细化教师奖评机制,让奖评既契合宏观的制度要求,又贴近各地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境况,保障教师奖评制度的常态化运行。学校层面,加大对教师岗位绩效的考核和教学能力进行评估,让劳者多得、能者多得也是完善教师奖评机制的必然选择。

6. 结语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是响应国家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念,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深入研究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显著特征,严密的生成逻辑和永放光芒的时代价值,能让教育家精神真正走入生活、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和学新, 张禄成. 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意蕴、特质及其养成[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4, 7(2): 50-62.
[2]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 人民日报, 2023-09-10(00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4-08-27(001).
[4] 任兆妮.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教育思想探微[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9(9): 189-190.
[5]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 任钟印,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6] 洛克. 教育漫话[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7] 颜晓峰.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明特质、系统逻辑和强党功能[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7): 4-11.
[8] 潘玉腾. 教育强国视域下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逻辑理路[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10): 36-45.
[9] 刘月园. 教育家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J]. 教师教育论坛, 2022, 35(11): 9-12.
[10] 林炜. 教育家精神的理论解读与弘扬路径[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5): 191-198.
[11] 吴海翠, 刘志山. 教育家精神的生成机理、内在特征和时代价值[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4, 7(2): 63-70.
[12]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 人民日报, 2022-05-29(001).
[13] 马爽, 吴云志.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涵、生成机理与时代要求[J/OL]. 当代教育论坛: 1-7.
https://link.cnki.net/doi/10.13694/j.cnki.ddjylt.20241015.001, 2024-10-15.
[14] 列宁. 《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386.
[15] 武秀霞. 我国教育方针的内容演进及其时代内涵[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12): 11-18.
[16] 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17]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 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8] 陈华栋. “为谁培养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传承与新时代创新[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8): 45-60.
[19] 张汶军, 杨雁茹, 蔡亮. 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守正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20): 82-85.
[20] 张维. 拟设立国家教师奖建立教师荣誉表彰制度[N]. 法治日报, 2021-12-03(00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