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挑战与创新路径
Optimis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Grid Patro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Challenges and Innovative Paths
DOI: 10.12677/sd.2025.151031, PDF, HTML, XML,   
作者: 葛佳成: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网格化巡逻防控警察勤务Grid Management Patro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olice Duties
摘要: “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治安防控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将大范围的城市区域细分为若干个小网格,每个网格内实施具体的管理和巡逻计划,从而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精细化管理。本文深入剖析我国“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所存在的运行问题与外部挑战,提出“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的优化建议,旨在为提升该体系效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grid patro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represents an innovative urban secur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aradigm. Its fundamental concept entails the subdivision of expansive urban regions into diminutive grids, with each grid subject to a precisely defined management and patrol regimen, thereby facilitating the meticulous administration of urban spaces.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al impediments and extrinsic challenges confronting China’s grid patro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and proffer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he overarching objective is to augment the efficacy of system and furnish a referential framework for propell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文章引用:葛佳成. 我国“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挑战与创新路径[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1): 285-288.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1031

1. 引言

“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作为新兴的城市治安管理策略,正逐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其基本理念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将广阔的城区分解成一系列较小的管理单元,即“网格”,并在每个网格内部制定个性化的监控和巡逻方案,以此实现对城市环境的精确管控,主要组成包括网格划分、人员配备、信息平台等要素[1]。实践证明,这种体系具有精细化、信息化和动态化的特点,不仅有效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分配,还加快了巡警对潜在社会安全威胁的响应速度,显著提升了城市治安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2] [3]

“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常见的理论基础涉及治理理论[4]、无增长改善理论[5]、破窗理论[6]等。国外学者聚焦于巡逻勤务模式与防控体系等研究领域,强调“巡逻 + 防控”的治理理念,并将“网格化管理”思想拓展至社区治理、公共安全等多个应用层面[7]-[9],然而尚未明确提出“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这一概念[10]。相较而言,国内网格化管理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发展态势强劲,构建起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其研究内容不断丰富,涵盖运行机制、绩效评估、优化策略等多个方面[2] [11] [12]

鉴于“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是社会治理的新事物,各地仍处于“边改革、边实践”的过程,面临着体系运行、外部环境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我国“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为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贡献力量。

2. 我国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1. 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一是网格划分与资源配置不均衡。部分地区网格划分缺乏科学依据,网格大小不一,资源分配失衡。如老旧城区网格小但资源集中,新兴城区网格大资源却相对匮乏,导致防控效果差异显著。

二是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不畅。在许多地区,各部门信息系统存在数据格式、接口不兼容等问题,从而使得公安系统与社区管理系统难以无缝对接。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缺乏明确制度规范与流程指引,导致在处理跨区域、跨部门治安问题时效率低下。

三是巡逻人员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巡逻队的年龄结构不科学,巡逻人员专业素养较为欠缺,在法律知识、侦查技能等方面存在短板,应急处置能力弱,面对复杂情况难以有效应对,制约了巡逻防控质量与效果。

四是公众参与度不高。公众对该体系了解不足,参与意识淡薄,在信息报告、协助巡逻等方面积极性欠佳[13]

2.2. 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一是治安形势日益复杂。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事件层出不穷,犯罪手段也逐渐呈现出智能化、隐蔽化和跨区域化等特点。传统网格化巡逻防控模式在应对新型犯罪时,在侦查手段,还是信息获取与跨区域协作等方面均面临严峻挑战。

二是技术更新换代快。科技迅猛发展,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犯罪的能力增强,如采用加密通信技术躲避监控。而巡逻防控体系技术更新相对滞后,监控设备分辨率、数据分析算法等难以满足打击新型犯罪需求。

三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对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中的新兴问题规定不明,如志愿者巡逻权限界定、信息收集使用规范等,易引发争议与公民权利保障问题。

3. 我国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的优化路径

3.1. 优化体系设计与布局

科学合理划分网格需综合考量区域地理特征、人口密度、治安状况、交通流量等多因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精准划分[14]。例如,人口密集、治安复杂的商业区可划小网格,人口稀疏的郊区可适当扩大网格规模,确保网格防控任务与资源配置适配。同时,均衡配置资源,依据网格实际需求分配警力、物力和财力。按网格风险等级差异化调配警力,高风险网格增派警力。

3.2. 加强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

构建统一信息平台应由政府主导,整合多部门信息系统,建立统一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打造互联互通的网格化巡逻防控信息平台,实现治安、人口、环境等信息实时共享交互,为巡逻决策提供全面准确数据支撑。完善协同合作机制,制定明确部门间协同合作制度,界定各部门在网格化巡逻防控中的职责、权限与工作流程。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联合作业与应急联动机制,强化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协同工作格局[15]

3.3. 提升巡逻人员素质与能力

完善选拔与培训体系,提高巡逻人员选拔标准,注重选拔身体素质、法律素养、沟通能力良好的人员。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培训体系,涵盖入职培训、定期业务培训与实战演练等。培训内容包含法律法规、巡逻技巧、应急处置、信息技术应用等,提升巡逻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建立激励与考核机制,设立科学合理激励措施,对表现优秀的巡逻人员给予物质奖励、晋升机会、荣誉表彰等,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3.4. 提高公众参与度

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网络平台推广等多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向公众广泛传播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的意义、作用与成效。普及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增强公众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公众对巡逻防控工作的认同感与参与意识。建立参与机制,健全公众参与网格化巡逻防控机制,拓宽参与渠道。如设立公众信息举报平台,奖励提供有效治安信息的公众;组建志愿者巡逻队伍,规范招募、培训、管理与保障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巡逻防控,形成群防群治良好局面。

3.5. 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创新巡逻防控技术应用需加大技术研发与应用投入,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利用大数据挖掘治安数据规律与风险点,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智能预警与辅助决策,凭借物联网提升巡逻装备智能化水平,提高巡逻防控科技含量与智能化程度。推动法律法规完善,积极推动立法机关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主体在巡逻防控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如界定志愿者协助巡逻的合法行为边界,规范信息收集使用法律程序,保障公民隐私权、知情权等合法权益,为网格化巡逻防控工作提供坚实法律保障。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总结

我国“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有成效,但面临体系内部与外部环境双重挑战。通过多方面优化路径探索,可提升体系整体效能,有力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稳定。

4.2. 未来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现代警务模式将持续演进,“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亦将不断更新升级,以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环境。未来应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深化技术应用;完善多主体协同合作机制,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公众参与引导规范,发挥群众智慧力量,使其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宏杰. 网格化专业巡逻勤务基础工作研究[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7(2): 50-53.
[2] 宫志刚, 李小波.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从理论到实践[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6, 28(3): 5-18.
[3] 纪新. 网格化社会治安巡处体系运行优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镇江: 江苏科技大学, 2023.
[4] 竺乾威. 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 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 [J]. 公共行政评论, 2012, 5(2): 1-21, 178.
[5] 赵旭辉. “警力无增长改善论”溯源、比较和启示[J].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5, 25(5): 96-102.
[6] 徐晓宇. 破窗理论研究综述[J].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22, 32(1): 35-46.
[7] Andresen, M.A. and Shen, J. (2019) The Spatial Effect of Police Foot Patrol on Crime Patterns: A Loc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63, 1446-1464.
https://doi.org/10.1177/0306624x19828586
[8] Peak, K. and Sousa, W. (2017) Policing America: Challenges and Best Practice. Pearson.
[9] Dewinter, M., Vandeviver, C., Vander Beken, T. and Witlox, F. (2020) Analysing the Police Patrol Routing Problem: A Review. 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9, Article 157.
https://doi.org/10.3390/ijgi9030157
[10] 郑士源, 徐辉, 王浣尘. 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 系统工程, 2005, 23(3): 1-7.
[11] 刘桂玲. 浅析我国警察巡逻勤务机制的完善[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8, 21(4): 112-114.
[12] 高丽琼, 杨昊. 完善超大城市街面巡逻防控机制的路径研究[J]. 上海公安学院学报, 2023, 33(6): 5-11.
[13] 张魁荣, 丁欣荣, 李菁. 完善基层公安机关巡逻勤务的策略研究——以上海城市巡逻警务机制升级为例[J].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24(6): 61-67.
[14] 王小霞, 林俊杉, 伍兆榔, 等. 基于特征区域划分的巡逻配置及选址方法研究[J]. 物流科技, 2024, 47(13): 11-14.
[15] 张家忠, 段艳艳. 大数据背景下社会治安精准防控体系建设的路径分析[J]. 净月学刊, 2018(1): 117-12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