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价值维度与实施路径
The Value Dimens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mproving Medical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4.131094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 蕾: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怀化
关键词: 医学生法治素养健康中国战略法治信仰Medical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Healthy China Strategy Belief in the Rule of Law
摘要: 在大健康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提升医学生的法治素养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一环,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医疗领域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文章首先探讨了新时代医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在国家、社会、学校及个人四个维度的价值体现,进而从社会、学校、教师、个人四个视角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旨在促进医学生法治素养的全面提升,培养具备医药卫生专业和法治素养的复合型“新医科”人才。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ep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health strategy, enhancing the legal literacy of medical student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link in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medical talents, but also a key measure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legal governance, build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s, and mainta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al field.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value of enhancing the legal literacy of medic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tate, society, schools, and individuals in the new era, and then puts forwar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ety, schools, teachers, and individual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enhancement of the legal literac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cultivate “new medical science” talents with professional and legal literacy.
文章引用:陈蕾. 新时代医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价值维度与实施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0): 423-42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94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1]。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需要具备医药卫生专业和法治素养的复合型“新医科”人才,以法治助力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后备军,他们法治素养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还关系到医疗领域的健康发展,更直接影响着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

2. 新时代医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价值维度

2.1. 国家维度: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与大健康战略的契合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依法治国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要求国家各项工作都必须纳入到法治化轨道,确保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而大健康战略的深入实施则对医疗卫生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医疗卫生领域,全面依法治国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服务的日益普及,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问题日益突出,亟需通过法治手段加以规范和解决。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需要不断完善法治加以保障。因此,提升医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其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和良好的法治意识,是全面依法治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体现。

大健康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法治保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一,医学生作为大健康战略的实施者,其法治素养的提升将直接促进医疗卫生行业的规范化、法治化,规范其医疗卫生行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进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其二,通过法治手段加强医疗卫生监督,完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为大健康战略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执行。简而言之,提升医学生的法治素养,可以使其在大健康战略实施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社会维度:依法执业的保障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依法执业是医疗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因此,依法执业,不仅是医学生的个人责任,更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在医疗卫生领域,任何一次医疗差错或违法行为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提升医学生法治素养,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未来执业中避免法律风险,更能够确保医疗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疗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然而,近年来医患矛盾日益凸显,医疗纠纷频发,严重影响了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提升医学生的法治素养,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法治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医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能够深刻地理解法律对医疗行业的规范和约束,增强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尊重,从而在执业中能够更加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医者仁心职业形象。其次,法治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沟通能力。在执业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能够帮助医学生了解医患沟通中的法律边界和注意事项,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减少误解和冲突。最后,法治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在沟通中,能够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防范和化解医疗纠纷,保护自身和患者合法权益。由此可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医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社会价值所在。

2.3. 学校维度:法治校园的建设与文化氛围的营造

学校是培养未来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医学生的法治教育,对于建设法治校园,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从而在校园内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风尚。这种风尚一旦形成,能够为法治校园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得校园内各项活动都能够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进行。

首先,加强医学生法治素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法治素养作为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未来职业生涯中必备的一项能力。在法治教育的熏陶下,医学生会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更加关注患者的权益和需求,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展现出更加优秀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其次,法治校园的建设依赖于全体师生法治意识的普遍提升。学校通过加强医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能够使他们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而且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方式,从而在校园内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风尚,奠定法治校园的基础。再次,加强医学生法治素养教育,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通过加强法治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健康的法治心理,形成积极的法治行为。这会在校园内形成一种独特的法治文化氛围,不仅让师生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也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味和层次,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4. 个人维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信仰的树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它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其中“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之一,强调了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重要性。对于医学生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在于深刻理解并内化法治精神,使之成为行动的指南。可以说,提升法治素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法治信仰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

首先,法治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与“法治”是医学生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提升法治素养,意味着医学生需要更好地理解法律精神,尊重法律权威,从而在医疗实践中做到公平公正,维护患者权益,推动医疗行业的法治化进程。诚信与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升法治素养,也有助于医学生在医疗行为中坚持诚实守信,以真诚、友善的态度为患者提供服务。这种基于法治精神的公正、诚信与友善,能够进一步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其次,法治信仰的树立是提升法治素养的内在动力。法治信仰是人们对法治理论、法治精神完全信服和尊崇,把法律规范作为行动指南,形成自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绝不违反法律准则的道德自觉[2]。在医疗实践中,法治信仰能够引导医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时,始终坚守法律底线,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能通过不断反思和自省,不断完善自身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这种基于法治信仰的自我完善过程,是医学生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大健康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医学生的法治素养已然成为了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培养新时代全科医生人才的必然要求。

3. 新时代医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实施路径

3.1. 社会强化法治监督,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3.1.1. 提升司法公信力,培育法治信仰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营造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对于医学生来说,将促进他们更能深刻理解法律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发自内心地树立起对法律的尊重。为了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培育医学生的法治信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司法公开和透明度建设,完善司法监督机制,包括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社会监督等,确保司法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医疗纠纷案件,要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防止因司法不公导致的信任危机。二是提高司法效率和质量,确保每一起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及时审理,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加速社会矛盾的化解,从而增强民众对法治的信仰。这种信仰能够激励医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始终坚守法律底线,以法治精神指导自己的职业行为。

3.1.2. 加强网络法治建设,营造正面舆论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法治,强调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3]。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网络监督体系。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建立健全网络内容审核、网络舆情监测等机制,对在网络上发布虚假医疗信息、侵犯患者隐私、进行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维护网络法治的权威和公信力。二是加强主流媒体引导。主流媒体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正面医疗案例、树立法治典型等,尤其可以推出与医疗法律相关的专栏或话题讨论,激发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参与法治实践的兴趣,营造正面舆论氛围,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3.2. 高校完善法治教育体系,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3.2.1. 完善课程体系,强化法治教育

高校应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将法治教育纳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增设或加强卫生法规课程,如《医事法学》《医学法律基础》《医疗法规与伦理》等,同时加强思政课建设,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在课堂之外,还要将法治教育渗透到临床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教育体系。通过系统讲授法学基础知识培养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在医学专业课程建设中,深入挖掘并融入法治元素和法治资源,形成与思政课、法律课程的协同效应。例如,在《临床诊断学》课程中可以讨论医疗纠纷的处理方式和法律责任;在《解剖学》课程中介绍遗体捐献和器官移植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融合药品管理法的相关法律条文等。

3.2.2.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高校各育人主体要发挥协同育人效应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共同搭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宣传栏、法治宣讲团、普法小剧场等法治育人载体,积极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形式内容要涵盖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弘扬法治精神,为师生提供沉浸式法治学习阵地,筑牢校园安全防护网。高校要以各种重要节日为契机,如国家宪法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法治宣传活动。通过举办法治文化节、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法治热情和参与度。同时还要巧用中国医师节、国际护士节等医学相关节日,加强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激发医学生依法执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 教师提升法律专业素养,筑牢法治教育之基

3.3.1. 优化师资结构,加强交流培训

当前,各医学院校的法律专业人才尚不足。针对此现状,医学院校首先应加大引进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的力度,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熟悉医疗领域法律法规的优秀人才加入医学法律教学队伍。同时,要注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从业者,他们可以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实用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高校还应组织其他专业教师参加法律进修班、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活动,普遍提升教师的法律理论水平和法律实践能力,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疗法律实务工作,了解医疗行业的法律需求和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2. 创新教学方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教师理应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案例教学、实务课程、模拟法庭、实验实践教学等,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辩证思维能力[4],实现启智润心,进而提升法治理论的教学实效。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和途径。鉴于医学院校的特殊性,也为了医学法律师资队伍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还应积极推动医学与法学的科学交叉融合。通过开设《医事法学》等交叉学科课程、建立医学与法学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促进医学与法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医文协同,为提升医学生的法治素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3.4. 医学生强化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

3.4.1. 掌握法学基础知识,提升法律素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医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应主动系统学习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尤其是与医疗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拓宽法律知识面,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和信仰之情。除了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还要掌握法律方法和法律技巧,如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法律应用能力,全面提升法律素养。

3.4.2. 参与法治实践,培育法治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要养成良好法学素养,首先要打牢法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强化法学实践教学”[5]。法治实践是提升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医学生应积极参与模拟法庭、法律援助、医疗纠纷调解等实践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将所学的法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注重将法治理念融入医疗实践中,规范医疗行为。与此同时,医学生还可以利用假期深入社区、农村等基层地区开展法治宣传志愿服务,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解答法律咨询等方式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参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讲活动,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通过切身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精神实质及其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明确法律底线,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4.3. 培养法治思维习惯,塑造良好医德医风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6]。医学生应培养自己的法治思维习惯,将法治精神、法治理念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在遇到问题和处理纠纷时,树立正确的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学会运用法治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引导医学生形成尊重法律、依法行医的自觉意识,而良好的医德医风则是医生职业素养的基石,体现了对患者生命尊严的尊重与关怀。医学生自觉地将法治精神融入到医德医风建设中,以法律为准绳,以患者为中心,坚持诚信为本、尊重生命、保护患者隐私等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

新时代,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提升医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坚持以系统观念统领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基金项目

2023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项目(XSP2023FXC106);2022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2-1304)。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张喆一, 金林南. 新时代法治信仰建设: 价值指向、心理机制与实践路径[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24(6): 41-48.
[3]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08-19(1).
[4] 路磊. 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N]. 光明日报, 2022-12-23(11).
[5] 习近平.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 177.
[6] 本书编写组. 思想道德与法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Baidu
map